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当藏书楼穿越到现代,能有多美?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9-18 12:00 来源: 湖北省图书馆
【字体:
  本文转自公众号: 物道精致生活(ID: wudaojieqi),转载请联系物道精致生活


  海报| 广州日报 © 封面图|北京日报 ©
  国家的每一步探索,每一个印记,就像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版本。
  如果古代的藏书楼穿越到现代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应该是国家版本馆。
  国家版本馆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 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加在一起的巨型文化宝库。 青铜、碑帖、书画、古籍、报刊、甚至钱币、粮票、手稿……都算是版本。
  上个月,国家版本馆相继完工,一个总馆,三个分馆,散落在北京燕山、杭州良渚、西安秦岭圭峰山、广州凤凰山。


  有山便要有水,约莫是因为藏书最怕失火,所以取个有水的名字保佑它们: 北京文瀚阁、杭州文润阁、西安文济阁和广州文沁阁。
  想起中国几个著名的藏书楼亦是如此:“天一阁”,取《易经》的“天一生水”之意。《四库全书》抄写的七部,分别藏在北方的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和南方的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它们的名字里几乎都有“水”。
  虽然藏书楼怕火,但杭州的文润阁已实实在在火出圈了,参观预约15秒就被抢光。虽不能马上参观四个馆,但物道君可以先带大家一起云赏。




  文润阁的设计来自夫妻档,丈夫 王澍 是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妻子 陆文宇 和他合伙开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虽然工作室名为“业余”,但设计当然专业。因为目前呼声最高的,便是杭州文润阁。




  图1| 央视新闻 ©
  文润、温润,什么材料能表现温润如玉的效果呢?设计师想到了龙泉窑的梅子青。
  于是,便由此诞生了最亮眼的巨大门扇。似一幅青绿山水,也像青色的屏风。当大门打开,缓缓折叠,反射出晶莹的光,忽明忽暗、深深浅浅。




  图2| 央视新闻 ©
  进入主书房,头顶一大片虽然是钢木,但看起来好似实木。再往上的屋顶,一个坡也能有两个弧度,好似园林屋顶的坡度,对大跨度建筑来说,也很环保。
  外部很古典,里面却现代。展厅的“裸眼3D”效果,让人沉浸在光影中, “富春山居图”“永乐大典”“玉琮王”“五代雷峰塔经卷”、“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各种珍贵展品不仅浮现眼前,头顶和地面也在与人互动。地上缀满了各色花朵,随着人们走过,花朵也在捕捉我们的脚步。
  走出主书房,与水榭相望,中间躺着一座桥,通往的小山,竟好似两幅宋画——“溪山行旅”、“万壑松风”。


  其中有一面密实的土墙,除了土、沙子和水,没有其它材料了。因为它对着的方向是良渚,那里孕育了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于是,便想用最原始、真实的一面,望着它。




  图1| 央视新闻 ©
  回廊曲折,紧贴山体却没有接触,许多百十年的山石、草木在野蛮生长,好像大自然才是主角,建筑用来“填空”。
  虽是现代建筑,却有着宋时风韵;虽是人为建造,却保留了原真,掩映在一片山野间。




  图1 2|央视新闻 ©


  文瀚阁,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庄惟敏院士 带领团队共同设计。相比之下,北京总馆庄严,一条中轴线规整严谨,穿过全园。




  图1|北京日报 © 图2| 中国之声 ©
  整个园子里,文瀚阁高高挺立,它是最中心,也是制高点。从远处看,仿佛来到敦煌,看见 莫高窟九层楼。
  两座“莫高窟”遥遥相望,鸣沙山的宝库已遭遇重重劫难,惟愿燕山能护住文瀚阁,没有侵蚀、没有偷盗、没有毁坏。




  图1 | 北京日报 ©
  在古籍展区,流离的珍宝终于回归。原本七阁的《四库全书》损毁一半,只剩下文渊、文溯、文津、文澜四阁的真本和影印本。
  而在古代文明展中,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大名鼎鼎。 上面的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实物记录。




  图1 2 | 北京日报 ©
  在文华堂的“国家书房”里,还有一片星空穹顶。 这是宋代石刻天文图的样子,也是 已知的最古老的星空。




  图1 2 | 清华大学设计团队 ©
  想起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透过这个穹顶,能否看见那些仰望星空的先人呢?
  不得而知,但 透过文瀚阁,一定能看见一片关于文明的灿烂星河。




  图1 2 | 清华大学设计团队 ©


  西安分馆的设计,来自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张锦秋 。她曾是梁思成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了西安。改造过大明宫的丹凤门,也设计过大唐芙蓉园……大唐气象几乎贯通了她的作品。
  而在这次的设计中,她将一脉相承的汉唐气韵落在了文济阁上。因为汉长安城的“国家藏书阁”天碌阁、石渠阁都是高台建筑。 所以穿过中轴线,就是文济阁的高台。




  图1 2|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面对星空,古人想触碰,却又收回手。
  如今,登上文济阁的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心境,但一定比先人们,看得更远。




  图1 | 中国建筑西北 设计研究院 ©
  时光流转,古人也成了天上的星星,他们望见的人间辽阔,变成笔下山河,被藏在馆中的巨型通顶书墙。
  来到丝路展厅,看见一座时光之轮——日晷。才恍然,长安人也曾生活在这片土地,而长安,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来到这里,也算是跟随先人,浅浅走了一回丝路。山高水远、前路迢迢,跋涉过后,我们的脚步是否会更坚定一些呢?




  图1 2| 中国建筑西北 设计研究院 ©


  广州分馆文沁阁,由 何镜堂院士 带队修建,当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出自他手。
  相比中国馆亮眼的红色,文沁阁显得有些“低调”,倚靠凤凰山,被流沙河静静环绕。主体建筑的灰白底色,让人想起岭南园林“清晖园”的青砖灰瓦。




  图1|新华社 © 图2| 广州日报 ©
  园子中心有一方水池,池中有一块全国最大的砚台——端砚,这是肇庆的特产。 池中有砚,便有水墨丹青的意境。
  200多年的古树“格木”,被水池环绕,像整个园子的“眼睛”,也寓意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根。




  图1|新华社 © 图2| 广州日报 ©
  相比馆外设计,馆内的展览活泼起来——“黑胶唱片版本展”“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而 一碗“老高猪杂粉”带火了新设的“石雕艺术作品展”。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一边怀旧,一边“嗦粉”。




  图1|广州日报 © 图2| CGTN ©
  看完展览,来到主馆大堂中央,馆内像五层宝塔,又像交错垒积的白色巨石。石 之外有池,池中有树有砚,池外有山有水。
  山、水、墨、石、根为一体,或许这便是 文明基石,乃万物之源。




  图1| CGTN © 图2| 中国之声 ©
  在不知道“国家版本馆”为何物时,以为“国家”像某个软件,不断升级,更新版本。
  虽然理解有误,但却很形象。国家的每一步探索,留下的每一个印记,不正是一个个版本吗?
  可无论朝代怎样更迭,历史如何沉淀, 如果没人看见,没人记得,兴衰就只是轮回,岁月就只是时间,古籍就只是旧书,版本就只是数据。


  所以文沁阁设计师何镜堂说,希望这个馆就是第一个展品。从选址到设计,从创意元素到建筑材料……虽然无声,却能说出中华文明的故事。
  好的建筑,一定会吸引我们走进它。所以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这第一个展品,推开门,发现昨日浩瀚,从青铜到丝帛,从简牍到纸张,从文字到影像……


  图| 新 华 社 ©


  END
  参考资料: 有方纪录片︱王澍+陆文宇新作:杭州国家版本馆 . 有方空间 作者简介:物道精致生活:每晚7点,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跟着物道,把日子过成诗。
  湖北省图书馆关于入馆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的通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