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你的常回家看看不是对父母好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10-18 11:59 来源: 湖北省图书馆
【字体: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豪言壮语”:
  “30岁太老了!太可怕了!我可不要!”
  曾经说过这话的人,大抵如今已过了30,并正顺应自然规律,向着40、50、70、80岁走去。
  很显然,在看待生命最后的 1/3 时,我们不再有审视生命前 2/3 时的那种关切、好奇或者谨慎。
  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 “变老”是一件孤独而悲伤的事,人越老,人生就越在走“下坡路”,直至生命的终结。
  老人们也会用“老了”的标签来内化歧视自己,时常发出“我老了,完全不中用了”的叹息。
  各种报道中,不会扫码支付、固执怪脾气、保健品干儿子等等一起构成了老年人的互联网画像。
  2022年中秋节,58岁的苏敏回到了阔别许久、冰冷的“家”。
  距她因《五十六岁女人的一次“逃离”》被众人所知,已过去了两年。
  两年间,她自驾8万多公里,游历了国内10多个省份,各平台粉丝加起来有数百万。


  苏敏在旅途中攒钱买了房车
  苏敏这样说过,“阿姨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生小孩,把女儿抚养长大,看着她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孩,再看顾外孙到上学的年龄。”她已经履行完社会意义上的所有母职。50岁时,月经从身体里消失了,记忆的衰退和皱纹一起加速闯进生命,她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
  “前半生在柴米油盐中度过,余生我要选择星辰大海。”苏敏表示会在家乡休憩之后再次出发,奔向下一个远方。


  旅行到海南时,年近六旬的苏敏学会了海上冲浪
  这种“时间自由、财务自由、精神自由”的老年生活正是年轻人们的向往。


  精神自由
  回想苏敏的短视频第一次被广泛转发,正好赶上了一波热点:一些中老年人卷入了“假靳东”骗局。人们似乎从那个时候开始正视到老年人的情感需要。
  在此之前,老年人出现的背景总是空房、与影相伴,不断被刻画成没有自主性,需要被儿孙关怀、照顾的人群,含饴弄孙是老年幸福的唯一模板。
  1999年,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广为流传。2003年,周杰伦在《外婆》中唱到:“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方法,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儿孙的陪伴。
  问题是,多数子女的陪伴,真的有质量吗?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说,孝敬父母最大的问题是【色难】,也就是始终和颜悦色。
  对于这样一个“没用了”、逐渐失能的对象,正处在人生第二阶段、羽翼丰满的子女,常常会不经意地以自己的“好心”进行压迫。
  嫌老人吃剩菜,嫌老人买保健品,嫌老人转发假消息,嫌老人过于节俭,嫌老人固执不听劝。
  下意识对父母诸多抱怨,对他们的意见嗤之以鼻,对他们的心声视而不见。
  这样的回家看看,或许让父母衣食无忧了,却还不是真正的孝。
  就算儿女做到始终和颜悦色,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合家团聚、其乐融融之时固然很好,但儿女总有不在身边的时候。越是把精神寄托在子女回家那几天的热气腾腾上,子女离巢后的家反而显得越发冰冷。把幸福只寄托在子女“常回家看看”之上,无疑使老年群体进一步被社会孤立、隔绝。
  那老年人怎么能够自得其乐呢?
  大多数老一辈人因时代原因被集体主义思想笼罩,人生任务就是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个体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以至于许多中老年人在孩子安家立业后,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因为他们往往在家庭之外的地方,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所以与其不断回家探望老人,不如将他们去边缘化,邀请他们与年轻人共同体验这个时代。
  或许不是所有老人都可以像苏敏那样,但这批老人在几十年前,经历过战乱贫穷、闯过困难年代,满腔热情参与祖国建设,心怀希冀成立家庭,紧衣缩食供养子女。他们并不弱小,而是十分强大。
  他们理应可以在人生这个剧场上,以自己的意志,演出异彩纷呈、高潮不断的故事结局。
  不要只回家看他们,让他们看看世界。






  旅游、舞蹈看世界扫这里




  掌握智能手机扫这里




  玩转手机程序扫这里




  记录世界扫这里
  参考文献:
  1、极目新闻 58岁“自驾阿姨”苏敏准备再出发:余生即是星辰大海
  2、看理想 没有我们不歧视的老年人
  来源:数字图书馆工作部
  编辑:鄂小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