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看当代社会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每位中华儿女都曾有屈原一样的好奇,悠久的中华文明何时形成,与其他文明相比,起源、发展之路有何特点? 考古学给了我们答案。
自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破解了一个个文明密码,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鸟瞰效果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波涛涌动的海疆,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一马平川的草原,到沟壑纵横的山区;从雪域高原到鱼米之乡,从中原腹地到大漠戈壁......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陆续实施,考古工作为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有力支撑。每一次考古发现、每件出土的古代遗物或遗迹,都反映着古人生活的某个方面,折射着人性与文明之光,既有学术意义,也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三星堆博物馆内的青铜大立人 近些年考古界越来越重视考古研究与公众的沟通,“文物热”持续发酵,从“考古盲盒”脱销、三星堆遗址“上新”,到节假日的“考古旅游热”“博物馆热”……过去相对冷门、板着面孔的考古正在变得“亲民”,自带流量。各地的博物馆也早已摆脱“陈列室”的旧貌,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考古、文物延展到了展演、文创,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关注文物考古和历史文化,考古虽“曲高”,却逐渐不再“和寡”。
那么在考古学家看来,考古意义何在?它与当代社会有怎样的关联,又蕴藏着哪些社会现象的密码呢?本期讲座,武汉大学考古系张昌平教授将与我们分享他的思考。
*图源网络
名家论坛线上讲座系列第126期
#小坛导语
考古不止有古老的文明、璀璨的瑰宝
更有尘土之下内心深处的仰望
余秋雨曾把考古比作“回乡”“探家”
用拾来的碎片
拼凑成伟大而耀眼的中华民族五千年
这个周末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考古
致敬上下求索的中国考古人
讲座观看地址
扫码观看
点击链接观看
点击讲座标题跳转至视频详情页:考古学家看当代社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