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方北松:让千年简牍“开口”说话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11-30 14:00 来源: 湖北文旅之声
【字体:

  湮没于岁月的辉煌,如何在当代重生?最好的载体,莫过于深埋地下的文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为新时代荆州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坚守文物保护事业34年,担起文化延续和传承的使命,创造独特的简牍脱色、脱水办法,用双手复原出2000年前“东方雅典”的文明烙印,用“匠心”演绎魔术般“化腐朽为神奇”,让文物“开口”讲述中国故事。

  “哪里有竹简,哪里就抢着请他”

  一墙之隔,两个世界。

  三国公园外,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城区,日升日落、斗转星移;公园内,是“修补”历史的荆州“文物医院”,文物修复师花费数年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

  埋头在简牍修复室里的方北松,刚刚从昆明参与晋宁河泊所遗址汉代简牍保护项目后回来。把发黑的竹条还原成原来的篾黄色,同时又不破坏墨迹,是方北松的“独门绝技”,这一绝技让他成为业界有名的简牍修复专家,“哪里有竹简出土,哪里就抢着请他”。

  出土简牍是文物考古和研究人员最爱的“历史讲解员”。一枚简牍,甚至是其中的一个字,便可以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但它们在出土之时,往往都是黑乎乎、近乎腐朽的竹条木片,看起来就是一堆不起眼的“烂泥”。

  修复简牍考验耐心。在烂泥中“沉睡”了数千年的竹简,刚一出土就出现大量断裂、卷曲、变形、干缩,哪怕轻轻一碰就会碎。竹简清理剥离工作非常复杂,方北松团队曾在抢救江西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木简牍时,5000多枚竹简的清理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修复简牍更考验智慧。在长期的实践中,方北松创造了饱水简牍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经过清洗、脱色、脱水,简牍恢复了原本的颜色,上面的字迹也“魔术”般清晰地再现世人面前。《浴蚕》《先农》《日书》《算钱》《脉方》《病方》……一枚枚米黄色的竹片上,墨迹清晰,这些早已湮没、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一一被“唤醒”。

  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文物光芒,用信念扛起传承大旗。在方北松的带领下,荆州文保中心帮助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复活”,数量多达13万枚,所保护的简牍时代从战国至西晋,地域上从南方广东至西北甘肃,从东部江苏到西部四川。

  用匠心守护文化遗产

  工匠所为只是器物,时光所为才有了文物。“与文物打交道34年,我修复了文物,时光也修炼了我。”

  1988年7月,方北松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便来到荆州博物馆文物实验室工作。从那天起,文物保护就成了他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业。

  每当看到器皿里的竹简颜色慢慢恢复,篾黄一面像春笋一样鲜艳,篾青一面像新砍的竹子一样光亮,上面的字迹清晰出现……方北松都像第一次试验成功那样欣慰。

  清理、加固……修复一枚简牍,共有20多个步骤,方北松重复了30多年。为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方北松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他全身心扑在简牍修复上。为“抢救”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一批三国吴简和湘西里耶出土的一批秦简,方北松曾9年时间“驻扎”长沙,9年里,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节假日,最终整理出有字竹简7.6万余枚。

  “修复了这么多的简牍,没有一枚毁掉,没有一枚遗失,经过保护的竹简迄今都保存很好。”这是方北松最骄傲的事。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近年来,在方北松的钻研、带领下,荆州文保中心为国内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了文物保护技术支撑,在全国建立八大工作站,累计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00项,完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北京老山汉墓、河南长台关楚墓、三星堆遗址等文物抢救项目,使6000多件木漆器、13万枚竹木简牍、500多件纺织品得以“重见天日”。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复活”,向世人诉说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激活无数人心中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今年7月,方北松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修复文物是历史赋予的使命,锻造文化自信更是时代赋予的职责。”方北松说,他将带领荆州文保中心的文保专家们接续奋斗,努力开展各项文物保护科研工作,完成各项科研任务,继续在全国开展木器漆、简牍、纺织品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守住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推动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出新彩、立新功,让文物“开口”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楚小游

  来源/荆州日报、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发/湖北文旅之声

  - END -

  本公众号为公益文旅宣传,如有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致电删除。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