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特色美食:榔头蒸鳝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榔头吃蒸鳝鱼,如同到了茅台镇喝茅台酒一样,随便找一家吃蒸鳝鱼,你能吃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味道。”
01
榔头蒸鳝鱼它是什么菜?
鳝鱼,即黄鳝,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库、池沼、沟渠等水体中,其肉嫩味鲜,营养价值高,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美食,或粉蒸、或爆炒、或掺汤等,工艺多样,吃在嘴里的味道也不一样。
对于本地来讲,最受人青睐的是粉蒸鳝鱼,尤以地名命名菜名的“榔头蒸鳝鱼”。
榔头,汉川辖区一个偏远的乡村,北依汉江,南接黄龙湖, 水资源丰富。这里曾设立管理区,与蔡甸一步之遥,一度无比繁华。
尤其是这道“蒸鳝鱼”,成为地里标志,很多人慕名而至。榔头“蒸鳝鱼”其醇厚爽口,肥而不腻的独特风味为人倾倒。
选取二两左右的黄鳝鱼一斤,破腹去内脏,木棒槌反复捶打鱼脊柱,致扁平(此举的目的在于将鱼脊柱和鱼肉分离,骨质的硬性与敲打的挤压,又使鱼肉纹理断裂,调味品可以延裂隙进入),加入盐、味精、胡椒粉、酱油、料酒、生姜末、大蒜末,反复揉捏至鱼质松软。在鱼的脏面蘸上大米粉,竹“馏子”中呈“井”字形码放,旺火蒸制八分钟,入碗。另取锅烧热,适量猪油和水,配上青菜、番茄等烧开,淋在黄鳝鱼上,加入陈醋,面洒葱花,即成。
这种因地制宜的作法,把鱼的鲜嫩调制得恰到好处,猪油的厚重、柔滑与醋的奇妙搭配,甘芳可口。
02
民间传说
“来者必善,善者必来”
关于榔头蒸鳝鱼,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榔头至蔡甸路上有一条小河,河上原有一座小桥,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行人来往极为不便。当地有一个后生,从小没爹没娘,却也长得五大三粗,人高马大,为人憨厚,见小河阻隔,便卷起裤管,背人过河。至于报酬,给多给少,随客意愿;分文不给,他也不争。因他没名没姓,人们便叫他“善人”。
天长日久,“善人”声名远扬。南海观音闻说这事,有心度他,从普陀山来此,按下云头,变作妙龄女子。这女子千娇百媚,袅袅婷婷,走到河边,轻启朱唇:“大哥,奴家要到蔡甸去,求你方便咋样?”“善人”见是一个绝色佳人,心中欢喜。屈身背起。快到对岸时,“善人”心生邪念,一不小心,一个趔趄,河水溅上佳人一身,险些把佳人摔到河里。观音又羞又恼,用扬柳枝将“善人”后脑勺拂了一下:“我看你妄称‘善人’,还是作‘鳝鱼’吧!你这遭千人捉,万人吃的孽种!”“善人”受了诅咒,当即化作“鳝鱼”藏身泥水之中。
回到南海仙境,观音怫然无趣,心系人生苦海,茫茫众生最易受那伪善之人的欺骗。遂传下法旨:将鳝鱼开膛破肚,让人蒸了吃以警醒世人,又命善财童子持以蒸鳝之方传给可靠之人。善财童子来到榔头,见一牧童在湖边放牛,吹笛玩耍,无忧无虑,怡然自乐。善财童子心想:此牧童心地纯正,未受世俗熏陶,正是可靠之人。于是善财童子走上前去,问及牧童乃肖姓无父无母之孤儿,就将蒸鳝鱼之法传给牧童。
牧童长大成人之后,不再给人放牛,在榔头搭棚子开了间方便小吃店。这小吃店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泡蒸鳝鱼。渐渐地,人们听说这蒸鳝之法传于大善人“观世音大士”,于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来者必善(鳝),善(鳝)者必来”。
03
想吃鳝鱼来榔头,来榔头必吃鳝鱼
本地做蒸鳝鱼的很多,大小餐馆都有这道菜,做法大同小异,但是吃在嘴里那个差别就很大。
“榔头蒸鳝鱼”从肖氏一家传下来不知有多少代了,有多家餐馆都说自己是正宗的“榔头蒸鳝鱼”传人。但对于我的调查了解,真正的传人是留在榔头本地继续经营的肖运奇老先生。
七年前,我带队去参加地市旅游局举办的厨艺大赛,通过乡政府的推荐,找到肖师傅,让他代表汉川市在大赛上露一手。六十多岁的肖师傅正好身体有些不舒服,就派他儿子肖飞前往。肖飞做厨师有些年了,得到父亲的真传。这一次参加比赛,所有的刀具、厨具、碗碟、佐料、鳝鱼都是从家里带来的。
一上场,杀鱼、捶打、剔骨、切块、调制等,肖飞手脚麻利,一气呵成,很快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得到评委的认可,在一百多道菜品中脱颖而出,顺利获得金牌奖。在展示区,三份蒸鳝鱼被现场的记者、工作人员忍不住下了手,全都被他们尝完了,直呼不光好看,实在是太好吃了。当然,此前“榔头蒸鳝鱼”代表县市、地市获得过大奖无数。
04
汉川美食,走向更多人的餐桌
对于“榔头蒸鳝鱼”我还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九十年代末某局的某局长要看望退休后住京城的领导,思来想去,决定就送家乡的特产“榔头蒸鳝鱼”。精准安排好时间,一边是肖师傅的鳝鱼刚出笼,一边是专车将装好鳝鱼的保温盒迅速送往飞机场,等送到北京那边餐桌上,正宗“榔头蒸鳝鱼”还是热的,可以直接食用。正如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表述的一样。
我想这个代价付出也实在是太大了。蒸菜讲究的是火候,一般控制在八分钟。检验的标准是蒸好的鳝鱼上桌后,用筷子夹上一块,轻轻抖动而不断,正好。如果使劲抖不断是火候不到位,如果断了那是蒸过时了,吃在嘴里明显感觉得到。
后来肖氏父子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反复琢磨,想出了一个颇为满意的办法,将调制好的鳝鱼,大火蒸到七成熟,然后上包装让消费者带回家,再用大火加热上汽后大概五分钟后食用,这样既要保证鳝鱼的外观,又要保证其味道的鲜美。当然这样的生意不会是一年四季,主要集中在春节前,一是天气寒冷好保鲜,二是鳝鱼是道品牌菜,只有过春节一家人在家里团聚,吃得才过瘾。
三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三名记者联系到我,要推介我们当地的饮食文化,提前几日,我就联系汉川厨师协会的一起组织好这个活动,并联系了本地几位名厨。记得当日去的第一个点就是榔头蒸鳝鱼的老店,迎接我们的是肖运奇老师傅和她的女儿肖玲。肖玲也得到父亲的真传,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型餐馆,生意不错。
过去有种说法是传男不传女,如今开放的年代,市场空间巨大,过去的陈规陋习已被打破。为了慎重起见,肖运奇老师傅亲自示范,厨师协会的会长李家喜、副会长陈志华及所有同行人瞪大眼睛,看着老师傅三下五除二从杀开始到上蒸笼,神一样的操作,对于协会会长这些懂行的人来讲,也许会看出些门道,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讲只是看热闹,如同看一位太极高手表演,动作行云流水,却不知道他怎么在用内劲,什么时候发力。端上桌的菜,被我们慢慢品尝,回味无穷。
回到家的第二天,我一时兴起,跑到菜场照着买了大小一样的篾蒸笼,二两大小的鳝鱼五条,配上佐料,回家自己操作一番,没想到孩子和老婆觉得我们家的菜今日上一个档次,那段时间,隔三差五的做蒸鳝鱼给孩子吃。
只是很可惜,随后疫情的大爆发,加之经费的原因,这次央视的宣传工作没有把汉川美食推送出去。
05
一座大桥带动旅游
地方特色文化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汉江特大桥建好,打通了城区和榔头的便利通道,当地扩建道路,出入畅通多了。
黄龙湖文旅集团抓住机会,加快景区开发力度,先后建起了马口窑文化传承基地,茶文化博物馆,水上游乐等项目。如今来此地的游客逐年增加。肖家父子在路边建起一座宾馆,一度生意火爆。
尤其是来自武汉的客人,来个一日游,赏黄龙湖的风景,体验马口窑的制作流程,来一顿美食,无比惬意。即使是疫情之下,也阻挡不了部分游客的脚步。这两年当地又新增颇具规模的农家乐2家,蒸鳝鱼成了每家餐馆必备的特色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榔头吃蒸鳝鱼,如同到了茅台镇喝茅台酒一样,随便找一家吃蒸鳝鱼,你能吃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味道。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好转,汉川的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配套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不断提升,相信榔头蒸鳝鱼这道菜给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也希望它走得更远。
-end-
本公众号为公益文旅宣传,如有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删除。
同时,感谢摄影师记录孝感之美。
往期推荐
我市15处革命文物入选!
湖北省第二十三届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比赛孝感获奖作品展
降温了,是该晒一下大悟金岭的初冬
来源:汉川文旅
编辑:孝游妹
审核:行天下
出品: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