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的冬至滋味
时光染寒,阳气始萌。
昨天进入冬至节气(12月22日-1月4日)。冬至日北半球黑夜最长,此后白昼开始延长。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至今仍有很多地区和家庭有过冬至节的习俗,美食和团圆则是冬至节的主旋律。冬至之夜,阖家团聚。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水饺、吃馄饨、喝羊肉汤等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麻糍、冬至面等习俗,让冬至日充满了热气腾腾的香甜味与满足感。而武汉人的冬至,又有哪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呢?
壹腌腊货
武汉人的年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
民国年间《新辑汉阳识略》记载:“富者宰年猪,醃烘腊鱼肉,晒阴米,摊豆丝,准备新年款客之用。”1933年《武汉指南》亦载:“冬至数九,民家于此日腌鱼肉鸡鸭,以备过年之用。”
“数九”寒天由此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天气逐渐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正是腌制腊鱼腊肉的好时候。武汉人将一年不曾动用的大沙缸、大瓦盆、大煨汤铫子,都一一地翻了出来。早早来到菜场,买回又大又肥的大青鱼、大草鱼和一刀刀带皮腿肉。到家后脱掉厚衣服,撸起袖子,将食盐和花椒炒热,成把成把地撒在大鱼大肉上,涂抹均匀,紧紧实实压在一起。近几年还流行腌武昌鱼和灌腊肠,腊肠还可以根据喜好灌广式和麻辣味的。七八天以后,将腌制得红彤彤的腊肉腊鱼腊肠,挂晒出来了,让它们好好“享受”一下腊月凛冽的风。转眼间,大江南北,三镇内外,千家万户的屋檐下、晾衣杆上,便布满了腊肉腊鱼腊肠。
清代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写到“仲冬天气肃风霜,腊肉腌菜尽出缸。生怕咸潮收不尽,天天高挂晒台旁。”冬至后,家家户户腌制腊货,是寒冬中最热闹的景象。
贰团圆餐
白天腌制完腊货,冬至晚上吃什么是个问题!地处中部重镇的“大武汉”既然是九省通衢、多地融合,必然百花齐放、多习俗并存,包容性极强。有随北方吃饺子、馄饨的,也有随南方吃汤圆、黍米糕、冬至面的,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老武汉人还是以吃饺子为主流,可能是想把汤圆留给元宵节吧!既然吃饺子是大多数武汉人的选择,那我们就来谈谈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吧。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正逢大雪纷飞的冬天。街头很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少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看到这个情况,内心不忍,于是令人在南阳关东边搭起了一个医棚。让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然后包成饺子,煮出了“祛寒娇耳汤”施舍给百姓。百姓吃完后浑身暖和、血液通畅,这顿饺子把不少乡亲的冻耳朵给治好了。此后,每逢冬至,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民间有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当然,在老武汉人的冬至节餐桌上,怎么可能只有饺子?清炒洪山菜薹、腊肉炒泥蒿、排骨莲藕汤、年糕糍粑、鱼糕肉糕等等,都一一印在家人幸福欢乐的笑脸上。
冬至这天,一家人忙忙碌碌一整天——腌制腊货、筹备年货。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无论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都寓意着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