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围绕“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6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3-01-13 10:2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见习记者周庭怿) 1月12日在武汉中心书城举行的武汉学高峰论坛上,来自江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帕克赛分校、日本千叶商科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城市地方学的过去与未来”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武汉保卫战有明显的地域概念,但其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武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论坛上,江汉大学原校长杨卫东教授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等多个角度,对武汉保卫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了论证。杨卫东还以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所开展的相关工作为例,对开展地方学研究应具有的新视野展开讨论。据介绍,杨卫东主持的《武汉保卫战史事长编》《武汉保卫战史料长编》等史料的整理出版,“至少从地域范围、时限及内容三个维度上进行了拓展。”

  杨卫东教授在活动中演讲。通讯员马波 摄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区域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教授在线上以《武汉发展历程与区位因素》为题,对武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区位因素进行了分析。

  虞和平教授线上分享观点。通讯员马波 摄

  日本千叶商科大学赵军教授线上演讲的主题为《日军的前方后勤枢纽与侵华战争——基于〈武汉兵站〉的若干考察》,他通过解读《武汉兵站》,对“兵站”在战争中运用、军事地位、组织机构及变迁、所处位置、附属机构等进行了介绍,指出侵略者一方留下的“非官方”史料,同样有助于我们澄清历史的部分真实,发挥其学术和政治价值,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

  赵军教授线上分享观点。通讯员马波 摄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熊月之教授,对以往城市史研究的成果如《中国城市通史》的出版表示了肯定。同时,他认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可以从城市群的研究;近代以前单体城市发展动力机制;跨时间、空间等的城市比较研究等方面来考虑新的课题、思路。

  熊月之教授线上分享观点。通讯员马波 摄

  “智慧城市研究对学校和周边城市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学校由此加强了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关系,开发了新的教学项目,并为学校今后获取更多的研究经费打下了基础,可谓受益匪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帕克赛分校王勋教授以《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在城市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为题,对城市和大学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从国内外对此方面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其所供职的学校和附近两所城市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举措和经验,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得到的一些参考和借鉴进行了分享。

  王勋教授线上分享观点(视频截图)。

  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教授以《武汉1927—1937:转型与变局时代》为题,对1927—1937十年间武汉城市的发展展开分析。他说,1927—1937年是所谓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在变革与守成并存、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全国背景下,武汉一方面积极谋求三镇城市一体化,以建立建构现代城市体制机制、按照“现代方式”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为旨趣的“市政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由于天灾与战争、交通格局变迁与城市功能退化等因素叠加,武汉区位优势不再,对外经贸萎缩、工业指标下降,从晚清以来中国城市第一方阵中黯然退出。“但是,武汉人不甘沉沦,积极反思城市兴衰深层原因,深入探讨城市复兴之道,给后来者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涂文学教授在活动现场分享观点。通讯员马波 摄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