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与大学生成长研究》书评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3-01-30 16:11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近日,读完李国政教授的新书《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与大学生成长研究》,感受颇深。该书是著者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期间的理论成果,经8年成书,又用10年的时间进行了6轮修改。从成书的经历来看,既有著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又增加了著者在商业领域的实操检验,还在相当长的时间维度上对于教育实验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成书不易,体现了著者对于学问、真理和教育持续性的孜孜追求。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们可以参考。

  该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篇是理论基础部分,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的维度,重点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发展规律。中篇是规范性研究,探索了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原则、管理等问题,有方法也有对策,实际上是对高校学生社团教育性本质的深入研究。下篇则是实证性的研究,介绍了试验方法、调查研究,对前两部分的理论概述进行了验证,是在社会性本质和教育性界限的基础上,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教育实验,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三个部分从理论提出到规范分析再到实验验证,既有逻辑自洽,又能逐步推进。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明确提出了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理由值得推荐此书。

  一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基础理论启发了教育教学创新。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习惯了单向度的语言传输式的知识传授,然而从学生团队的社会性活动出发,开展双向的、互动的、交互式的团队任务教学方法明显是更适合大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我曾经在2010年前后参加了该书作者所开展的类似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正如书中提到的“干中学+竞赛提升+多元激励+功能平台”的团队教育教学范式,对文科教学和理科教学同样适用。

  二是学生社团组织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比较重视学生团队化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兴趣,进而筛选出能够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的佼佼者。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与该书推崇的“竞赛-社团-竞赛”的学生社团发展模式不谋而合。书中系统性地把学生社团与创新活动、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和各级赛事纳入统一的封闭环境,推论出学生社团的“试验台”、“孵化器”和“工具箱”三大功能,说明了学生社团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值得重视。在2011年前后,这种功能性论断对教学工作和创新工作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三是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推进器。正如书中所说,重视学生社团的教育作用能够使教育者和学生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又丰富“第二课堂”,从而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际的教学中,用英语表达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通过学生社团和团队的任务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外语基本素养。这应该就是书中提倡的实现“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三维一体的社团教育,同时这也是《纲要》提倡的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文华学院外语学部副教授 鲁艺苗)

  【编辑:宗夏】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