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长江的孩子:湖北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儿童文学研讨会。马波 摄
长江网讯(记者包孟 通讯员郑建 高文君) “我从黄河、泰山走来,携来奔流到海的澎湃心跳,和一声掠过玉皇顶上的长长的鸽哨。”4月25日,武汉中心书城二楼阅读大台阶,在孩子们琅琅诵读声中,第三届武汉文学周·儿童文学专场暨2023年武汉童书展活动开幕了。
活动现场。马波 摄
当天,由评论家李纲主持的“我们都是长江的孩子:湖北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儿童文学研讨会同步进行,探讨湖北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长江的孩子”儿童文学系列丛书新任主编徐鲁表示,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能在湖北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传承和发扬。“本次活动中,武汉出版集团已经启动了‘长江的孩子’儿童文学系列丛书的作品征集,这套丛书不仅汇聚了湖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还要与全国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一起,共同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奉献出儿童文学精品。”
“长江的孩子”儿童文学系列丛书新任主编徐鲁。马波 摄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星梳理了湖北的儿童文学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创作情况,并提出湖北儿童文学作家应在如何写出“湖北特色”上下功夫。他说,董宏猷的《十四岁的森林》、董宏量的《白鸽少年》、伍剑的《西大街》《九岁红》等作品都是湖北本土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这些作品因为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令人印象深刻。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星。马波 摄
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总结了湖北儿童文学的三个优良传统:一是坚守儿童本位,二是具有家国情怀,三是注重诗性表达。徐鲁的“美丽乡愁”三部曲、舒辉波“战争与成长”三部曲、黄春华《我和小素》、邹超颖《再见,蜻蜓镇》等作品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些优良传统。
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黄春华提出“写作是试探自己的可能性”,我们都是长江的孩子,怎样描述生活,并拓展写作的边界,是儿童文学作家应思考的问题。
评论家申利锋、梅杰、陈智富,儿童文学作家张年军、陈梦敏、新月、邹超颖、李伟、叶子紫等分别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畅谈湖北儿童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活动现场。马波 摄
【编辑: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