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开幕 再现长江流域发达的史前文明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4-02-01 19:2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通讯员宋若虹

  “这块玉龙雕刻得真漂亮,色泽也很润!”“这块玉上有9个鸟头,难道是传说中的九头鸟?”不少观众面对精美的玉器展品发出惊叹。今年是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2月1日,“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盛大开幕,集中展示了神秘的石家河玉文化,展览将持续至5月19日。

  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入口。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整个展览分为“石破天惊”“琢玉为祐”“瑶玉源流”3个单元。由于不少参展文物造型小巧,一些文物展柜前还提供了放大镜,通过特殊的陈列角度,部分文物还能欣赏到背面的特殊工艺。展厅的尾声部分还设置了一些互动装置,比如“动动手比较造型纹饰”“动动手恢复文物原貌”“翻翻看”等有趣的游戏,小朋友可以上手互动。

  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现场。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石家河玉器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寓意之深远,改写了我国玉文化发展史,而此次参展石家河玉器之全更是前所未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本次特展,来自全国21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精品达172件(套),其中神秘的玉人、优雅的玉鸟、灵动的玉虎、圆润的玉蝉……造型奇巧、雕琢精致。“这些精美文物凝聚着石家河人非凡的创造力,生动诠释了‘玉,亦神物也’。”万琳说。

  石家河遗址首次发现于1954年,位于湖北天门,地处长江中游腹地,距今5900年至3800年之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群,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据天门市博物馆馆长邓千武介绍,在距今4000年前后,石家河遗址最晚阶段以玉器最负盛名,神人像、凤鸟、虎等玉器题材,蕴含着石家河先人对祖先神祇的信仰及对自然生灵的崇敬,其琢玉技艺已臻史前东亚最高水平。

  现场展出的三星堆铜人像。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现场展出的良渚玉琮和陶寺玉璜。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三星堆的铜人像来了,还有良渚的玉琮、陶寺的玉璜……这些各大博物馆的“明星”都来了,石家河玉器兴盛时期正处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期。石家河玉文化的一些因素可溯源于良渚,与陶寺、石峁等遗址亦有相互影响,又溯江而上影响了神秘奇谲的古蜀文明。古蜀文化吸收了石家河神人像、凤鸟、虎、蝉等图像系统,与石家河玉器在主题、造型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相似特征。

  不少专家认为,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变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期。该遗址出土玉器制作水平高、种类丰富、数量多。它们不仅能为研究古代治玉技术、设计思维、审美水平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也有助于了解彼时长江中游文明发展情况、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等一系列问题。

  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现场。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现场展出的精美玉器。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现场展出的精美玉器。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现场展出的精美玉器。长江网记者王成勇 摄

  本次特展不仅遴选来自石家河玉器主要出土地湖北和湖南的精美玉器,还汇聚来自天津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馆藏相关文物珍品,再现长江流域发达的史前文明。

  万琳介绍,本次展览聚焦石家河,放眼全国,首次从宏观的视野,以玉为媒,讲述距今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文化互动与整合,开启“万国玉帛”多元一体新时代的图景,再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伟大进程。

  本次展览由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主办,湖北省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

  编辑:李智恒

  值班主任:张萌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