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叶军 田俊威 实习生郭子航) “数字技术的力量在于让巨大的文化以个体的、微观的、温暖的、开放的方式抵达每一个人。未来的长江将是由数以亿计的人心中属于自己的长江汇聚而成的共同体长江。”2024年8月24日,在十堰丹江口召开的“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秘书长鲁安东作了题为《建造时光机器:长江文化的数字化与复合创新》的主旨演讲。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秘书长鲁安东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长江文化并非实体的自然长江本身
“长江文化并非实体的自然长江本身,而是以自然长江为对象和象征历时构建的文化共同体。”鲁安东教授认为,长江文脉贯穿了从早期口述文明时代到印刷文明时代、电子文明时代,再到面向未来的数字文明时代。在不同技术条件下,长江文化一方面保持着文化延续性,同时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不同形态、组成方式和新的内容。这样的一个连绵和累积的文化共同体,叫作长江文化。
鲁安东教授说,长江文化经历了多个技术阶段的发展。“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词文学对长江文化共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印刷术的支撑下,自然资源的长江升华成文化景观,大量诗词文学构建了想象中的长江,这一转变在唐宋之交完成。“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西方地理大发现时期,我国也开始对真实长江进行探寻,从明代中后期延续到当代,对真实长江的认识越来越准确客观。“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1983年的《话说长江》塑造了电视时代的长江认同,让前所未见的长江影像成为了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
到了数字文明时代,长江文化会不会发生新的构建方式?
“这其实是一个重要且急切的挑战。”鲁安东认为,数字化不仅是说对现有长江文化的数字化表达,实际上在数字文明时代会有新的人与文化的关系构建,人从文化中获取意义的路径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一代,你给他一本书,他一定会作为受众来理解你所说的长江吗?他如何参与到长江文化的解读、书写、甚至创新中来?”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让长江文化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共同符号和价值认同?这会涉及范式的变化。鲁安东认为,在长江文化随着技术变革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同样滋生出中国人对长江的观念和情感的变化。其实,从远古先民对长江的敬畏感,到文学中蕴含的诗意想象,到早期现代对未知长江的探究之心、再到传播影像唤起的对长江整体的民族认同,直至当代数字时代,中国人对长江的态度不断变化着,传统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发明。
建造长江文化时光机,本质应是文化基建工程
国家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长江文化的数字化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有着特殊价值。在鲁安东的认知中,长江文化数字化的本质应是文化基建工程。
过去十年来,世界多国都启动了大量带有文化基建性质的数字项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美国数字记忆和欧洲时光机,它们通过整合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到时空数据库,构建大地理范围的文化认同。例如欧洲时光机项目,2013年从威尼斯开始,它将数以万计的历史档案、文献、绘画、古籍、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立了一个以历史大数据为核心的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映射跨越千年的欧洲社会、文化和地理的跨时空演变,促进人们对欧洲历史文化的认同。
鲁安东教授带领项目组正在开展长江文化的时光机项目。该项目基于文化科技融合,搭建长江文化时空大数据系统,由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组建了数据规范和基础设施架构、情感认同与知识图谱、数字化呈现与传播等五个团队。目前,项目组正在对现有多源数据库进行整合,建设长江全流域声音文化大数据库,上中下游高校包括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同步采集长江沿线原声和方言,此外团队还针对长江文化当代数字呈现的七种类型,开展了一百多个测试项目,如长江文化的数据可视化和知识图谱交互设计,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昆虫数据库、植物数据库、文学数据库等,以及服务长江文化数字化呈现的地理媒介交互、人机协同、多感官交互等关键技术。去年,项目组支持新华日报主办数智长江文化论坛,并发布长江时光机全球合作研究计划,邀请国际学者参与中国文化数字化探索。
当代数字长江的核心关键词是感知
近期,南京大学创立了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并将长江时光机作为中华文明数智创新的旗舰项目。
同时,鲁安东教授还组织了“我们的长江”系列设计营,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的师生通过五个设计营,分别探索运用数智科技对长江的意境、声音、颜色、诗文和水的感知。
去年,鲁安东教授策划了“何以长江:长江数字大展”并担任学术主持。这一展览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以感知、线索和对话为主体的长江文化叙事结构。在这个展览里,长江文化围绕十个关键词展开,每个关键词需要同时包含长江文明史、数字与情感科技、当代社会文化议题三个维度,这样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据化、索引式”的长江文化新架构。
在一幅《长江诗境地图》前,鲁安东说:数字化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说要展示好原来的诗,而是让浩瀚的中华文化,怎样以一种亲切的方式跟每一个个体发生关系。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秘书长鲁安东作主旨报告。王筝 摄
“当代数字长江的核心关键词是感知。”鲁安东教授强调,数字技术的力量在于让巨大的文化以个体的、微观的、温暖的、开放的方式抵达每一个人。在数字文明时代,新的一代人可能会去自己书写和定义长江——未来的长江将由数以亿计的不同个人对长江进行个体化构建,而每个人心中只属于自己的那份长江,最终会汇聚成未来的共同体长江。
(值班总编辑 陈志远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