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叶军 张靖
徐红罡教授正在进行主旨发言。 长江网记者彭年 摄
“年轻人要的不仅仅是到旅游点打卡,他们还需要更深层的情感与审美感受。”在12月7日召开的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学术年会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徐红罡教授带来题为《文学对游客体验的影响》的主旨演讲,她认为挖掘和利用文学遗产,提高旅游体验是促进长江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小到大,语文课本里哪篇课文让你产生过想去现场旅游的愿望?《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所构筑的清冷淡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神往”,《圆明园的毁灭》中体现的“历史的沉重与沧桑”“让我想去看看”,还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滕王阁序》……徐红罡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研究发现,人们的文学阅读兴趣与旅游动机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研究还发现,年轻人对于商业化气息过浓的旅游目的地,情感上是排斥的。
“简单呈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旅游的需要”,徐红罡教授说,除了抵达现场,人们还需要与一个地方建立情感联系,产生理解和认同,而借鉴文学“诗意的凝视”,俯仰时空,言天地人文之美,可以提升人们的旅游体验。文学甚至还能对体验进行调节,这点在旅游者对天气的感受上尤其明显,例如中国古代传说中泼墨山水画和“蓬莱仙境”就成为云雾山水的特殊参照。
徐红罡教授表示,文学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是长江流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从科学角度对长江进行解说,也要从审美角度激发对长江的想象,使人与长江之间建立起更深的情感连接。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