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 千百年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相聚湖北,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出辉煌璀璨的荆楚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月27日,“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将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集结湖北省内27家文博机构,展出150件(套)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近30件(套)。
“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海报。
展览以“贡献大一统”“促进大融合”“维护大团结”三个单元,呈现包含玉器、陶器、简牍、书画在内的多类文物。其中,有6件(套)展品为2024年的考古新发现,还有个别文物为首次展出。
石家河玉神人像,新石器时代,天门市博物馆藏。石家河玉匠吸纳了黄河流域器物上常见的兽面纹,并将其与本地“虎”“凤”图腾相融合。
这些展出文物,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玉神人像、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盘龙城绿松石镶金饰、荆州胡家草场《蛮夷律令》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又有三国时期瑞兽羽人黄褐釉陶楼、明朝朝廷赏赐给施南土司夫人的金凤冠、清代《昭君出塞图》、晚清鹤峰英商宝顺合茶庄招牌、黄兴手书“一心中国梦”四条屏、在武汉编印的抗战歌曲集《大家唱》、中山舰舰体标识等。
盘龙城绿松石镶金饰,商代早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文物距今约3500年,是迄今东亚地区所见最早绿松石与黄金结合的器物。据科技考古成果显示,其原料可能来自十堰地区。
湖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从黄河之畔到长江之滨,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绽时,各民族的文化便已在湖北这片土地上交织。数千年来,我们在风雨兼程中交流互鉴、融合共生,逐渐形成血脉相融、信念相近、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命运共同体,谱写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荆楚华章。文物承载着过往的故事、有力见证了各民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历史。欢迎观众4月27日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通过参观这些文物,沉浸式感受荆楚大地上发生的那些动人故事。
附展览代表性文物:
荆纹陶罐,新石器时代,荆州博物馆藏。这件陶罐上有目前所见最早的“荆”纹符号,其写法与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荆”字非常相似,具有现代“荆”字的雏形。
焦墩卵石摆塑龙,新石器时代。文物被誉为“长江流域第一龙”,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蛮夷律令》部分节选,汉代,荆州博物馆藏。这是在荆州胡家草场出土的汉简,可见汉代对民族事务的管理就已形成了细致的法律体系。
瑞兽羽人黄褐釉陶楼,三国时期,襄阳市博物馆藏。陶楼为东汉庄园建筑风格,由门楼、院墙和二层楼阁组成。
金凤冠,明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藏。为明朝朝廷赏赐给施南土司夫人的物件。
倪修梅《昭君出塞图》,清代,湖北省博物馆藏,文物为首次展出。
英商宝顺合茶庄招牌,鹤峰县博物馆藏。1875年,英商宝顺洋行委托广东商人林紫宸前往鄂西,在鹤峰、五峰设宝顺合茶庄。
黄兴题“一心中国梦”四条屏,辛亥革命博物院藏。这幅黄兴手书的四条屏之一,抄录于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两首诗。
在武汉编印的抗战歌曲集《大家唱》,江汉大学音乐学院藏,文物为首次展出。
中山舰舰体标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藏。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武昌金口镇附近水域与日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日本飞机炸沉,舰长萨师俊等25名舰上官兵壮烈殉国。
(以上照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