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泥潭》首次与武汉读者见面,刘楚昕透露博士毕业后曾在家躺了三年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5-07-14 14:5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李诗苑) 90后作家刘楚昕创作小说《泥潭》获得漓江文学奖虚构类奖,获奖感言回忆去世女友,经短视频传播感动了全网无数人。《泥潭》近期预售三周售出40万册,创造了文学作品预售新纪录。

  日前刘楚昕携《泥潭》在桂林、荆州等地举行新书发布和读者见面会。7月13日下午他和出版团队在湖北省外文书店首次与武汉读者见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也登台作评。

  刘楚昕在省外文书店分享《泥潭》创作心得。记者万建辉 摄

  在刘楚昕入场前一个小时,省外文书店一楼会场已满场读者,许多读者冒酷暑从三镇赶来,站在座位席外等候。身着黑色圆领衫便装的刘楚昕,和获奖感言视频中的着装类似。他语速超快,表示每次面对这么多读者,都非常忐忑,因为确实是各位网友读者的转发、点赞,把他捧到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他非常感激大家,但担心自己佩不起这个高度。

  他提到7月12日在荆州的分享会上,一位读者将他的书上升到推动全民阅读的高度。“严肃文学逐渐萎缩,我们离文学太远,好久没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我,是为了文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在传播文学,推广全民阅读吧!我也是不断安慰自己,勉强让我焦虑的心平静一点点。”

  刘楚昕表示,小说出版之后,大家如果读得觉得没有那么好,骂声一片的话,出版社可能会受影响。“对于我来说,大不了,我回社科院上班去。”

  新书揭幕仪式,右二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省文联荣誉主席刘醒龙。记者万建辉 摄

  《泥潭》新书分享会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泥潭》小说从辛亥革命拉开帷幕,以武昌起义为舞台,由三条相互交织的叙事线索组成:开篇以一位亡灵的独白展开,主人公在死后以碎片化的记忆回溯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剧命运;中篇则通过一位编辑对一部排版混乱、残缺不全的小说的解读,拼凑出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生真相;最终章则以一位性别错位的“奇人”视角,在时隔多年重返故土时,完成对往事的追忆与对逝者的祭奠。小说的主角看似有名有姓,实则被乱世匿名的“无名氏”们轮番取代,有人完成了精神救赎,有人撕开了命运缺口,更多人颠沛流离于生死两难的陌路。 小说通过亡灵自述、编辑视角、女性独白交织,暗喻个体在时代与命运中的挣扎。

主办方介绍,当天分享会的主题是“刘楚昕以‘从哲学论文到文学创作的跨界之旅’,分享《泥潭》从构思到成书的十年打磨历程”。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本科、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刘楚昕结合哲学思想与生活体验,解读小说中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突围。哲学训练让刘楚昕学会追问本质,而武汉的市井烟火则让他懂得如何将抽象思考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书中“白沙洲”的城中村场景源于在此租房半年的生活体验,而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则与武汉“首义之城”的气质深度共鸣。

  刘楚昕在讲完故事的真实历史背景后说,一方面要交代故事的大背景,另一方面不能像历史写作那样去叙述,同时如果仅仅只是把小说写成一个充满刺激的文本,好像又缺点东西。“所以我想从有历史背景的这些虚构故事中看到什么,我觉得能看到这个东西,那就是能看到人性,能看到人,能看到生命,能看到人生等等很多东西,它们是一下子冒出来的,最后我就写成了这样一个小说。”

  分享会后,刘楚昕为读者签售。记者万建辉 摄

  著名作家、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登台表示,听刘楚昕的发言,确实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今天自认自己是个老作家,语速没那么快了,思维已经没有年轻作家的节奏了。“在《泥潭》里,从头到尾都不提爱,但字里行间却都是爱。越过山丘,刘楚昕希望等到的正是那份爱。文学最核心的,就是表达对世界、对人的爱,真正的文学之路应该像刘楚昕这样走过来,这是文学的正途。”

  互动环节,有读者问现在大家都追求稳定,但稳定下来还是没有拿出像他这样的成果,比较困惑。刘楚昕说,“我的经历可能会让你好受一点,你只看到我现在的工作单位,但不知道我博士毕业后在家躺了三年,同学都去当副教授、结婚生子了,我那三年什么都没有,没有工作,没有结婚,在家里蹲了三年。”

  刘楚昕复述了分享会开头讲过的一句话:“所有人都会遇到迷茫期,我的经验是用本性面对人生,坚持本心,做一件我一开始就想要做的事情,想放弃随时也可以放弃。”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