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在党的二十大上,“生态”是一个高频词。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总体部署。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作为,坚持生态保护的系统性、持续性、全过程原则,按照“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现状评估、规划引导、修复治理、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工作机制,从顶层设计的“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到建立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到专项的区级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再到东湖绿道、东西山系人文绿道等具体项目,都有该局躬耕不辍的身影。
▌秋染东湖绿道。
顶层设计
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
武汉是湿地之城,正如湿地从不是单一的自然要素,它和山水林田湖等都紧密联系。武汉注重“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开展《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推进全域全要素 “资源向资产”“数量向质量”“单一向复合”的系统转变。
作为全市“1+N+N”生态体系的纲领性规划,《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按照“整体规划、统筹合力、系统治理”思路,引导武汉市生态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工作实施推进。一方面以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核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一盘棋治理、一体化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生态格局,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价值。另一方面逐步构建生态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城镇空间的生态保护利用模式,引导试点工作开展,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目前中心已完成全市山水林田湖草资源要素现状盘整与评估工作,搭建生态现状“一张图”智慧平台,拟于年底完成初步成果,进一步明确武汉市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的目标、空间载体与行动计划,并结合实施需求分步推进完成各类专题研究,引导规划落实。
机制创新
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
由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52家单位组成的武汉市生态规划设计产业联盟已运行1年多的时间,该联盟是武汉首个跨行业生态联盟,其规模在全国少见。
生态产业联盟旨在建立共享共赢的组织机制模式,通过搭建规划研究、工程设计、产业运营三位一体的联盟实施平台,目前已形成以东湖绿心、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项目,合力推动黄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江水再生能源站迅速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保障实施什湖区域生态修复、灵山-将军山生态修复等一批行业引领的生态建设项目,显著提升合作项目的生态效应,促进武汉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专项行动
东西湖区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
东西湖是武汉市观鸟爱好者的天堂,坐拥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将东西湖打造成为具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区,全力建设近悦远来的宜居东西湖,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充分发挥生态技术优势,配合东西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了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
根据该行动方案,目前东西湖区构建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了湿地保护的制度保障;开展了湿地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提升全民保护参与率。下一步,中心将立足东西湖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科学编制全区湿地保护修复规划,提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利用及规划建设指引;策划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强生态廊道、湖泊湿地等核心生态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塑造滨江滨湖的景观特色,形成大保护大治理大建设工作格局,让绿色成为东西湖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重点项目
东湖绿道、东西山系绿道激发城市活力
秋季的东湖绿道一派充满动感生机的画面,帆船俱乐部吸引着户外爱好者扬帆竞技,黑珍珠餐厅厨师在湖边户外餐厅一展厨艺,网红露营点和咖啡馆、精品茶室吸引市民前来打卡,一栋栋别具设计感的民宿正成为东湖新地标。世界级东湖绿道,已成为武汉打造“宜居城市”的闪亮名片。
2014年,武汉以规划为先导,相继建成百余公里东湖绿道并扣环成网。建成后的东湖绿道,游客在这里“慢享生活”,深度体验听涛道、湖中道、白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和湖山道等七条主题绿道,浩渺东湖华丽蜕变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绿心”。
以东湖绿道规划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首例示范项目为起点,2019年起,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以东西山系为抓手,谋划武汉山水绿轴战略行动,组织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编制完成了《东西山系人文绿道公共空间规划》等成果。其中,东西山系人文绿道实施被列入2022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东西山系西承武陵山区,东接大别山余脉,是彰显长江文明和山水形胜的生态横脉,其规划将凸显山湖特色,做好“湖”文章、描绘“山”轮廓,成为“湿地花城”的重要载体,将是武汉市继东湖绿道后城市人文空间新的亮点品牌。来源: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长江日报
编辑:郑莹 赵卉
审校:姚峰
运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