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彰显责任担当,4月17至18日,省科技节能办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钟祥市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及大洪山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建+调研”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重温入党誓词、分享活动心得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筑牢廉洁防线。
在大柴湖移民纪念馆,全体党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观看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深入了解大柴湖移民“舍家为国、团结奋进”的感人事迹。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件件简陋的生活用具,生动再现了移民群众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在馆内多功能活动室,全体党员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严守党纪、永葆本色”的政治信念。
在大洪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全体党员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回顾共产党在大洪山地区各个时期的艰难革命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崇高品格。
省科技节能办党支部书记强调,移民精神和革命精神都蕴含着严明的纪律要求,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对照八项规定查摆问题,在公务接待、基层调研、文风会风等方面严格自律,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支部党员纷纷表示,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务实作风,在工作中展现担当作为。
下一步,省科技节能办党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作风持续深化纪律教育,推动八项规定精神落地见效,以优良作风护航高质量发展。
党员代表 彭倩: 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题教育中,我参观了大柴湖移民搬迁纪念馆。馆内斑驳的农具、移民“舍家为国”的事迹,生动展现了4.9万丹江口群众战荒滩、建家园的奋斗历程。这场精神洗礼让我深刻体悟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以奉献精神铸魂。面对芦苇丛生的沼泽,移民群众肩挑手刨开垦良田,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窝头、共睡草棚。这种扎根人民、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八项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反观当下,个别干部存在脱离群众倾向,我深刻警醒: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将群众需求作为工作标尺。
以实干作风砺行。展柜中磨损的草鞋、手绘规划图,无声诉说着移民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筑家园的担当。对照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要求,我扪心自问:调研是否真正深入一线?作为新时代干部,必须传承这种“脚下沾泥”的务实精神,在破解群众难题中锤炼本领。
以纪律传承正身。移民搬迁中“不占一寸地、不拿一针线”的铁纪,与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一脉相承。面对复杂环境,更需常怀敬畏之心,把纪律规矩融入日常,以清廉本色护航事业。
此次参观让我深切感悟:践行八项规定贵在知行合一。我将以移民精神为镜,把“严实”作风化作攻坚克难的行动,用实干实绩诠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
党员代表阮帆: 参加大柴湖移民纪念馆感觉精神受到了震撼,思想受到了洗礼,主要体会有三个方面。一是党中央领导南水北调决策高瞻远瞩,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人接续的支持和关怀,推进南水北调工作以移民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缓解了北方地区人民吃水以及南方地区水患的问题。二是移民跟党走,听党话,不屈不挠,接续奋斗的精神,自己开荒垦地,过上幸福的生活。三是在工作中,我也要坚决落实八项规定,深入一线扎实调研,发挥啃硬骨头的精神,克难攻坚,争取新墙材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员代表付琪: 怀着崇敬与期待,我踏入钟祥大柴湖纪念馆,开启了一场触动心灵的历史之旅。那些详实的文字记载、珍贵的历史图片与逼真的场景复原,瞬间将我带回1966至1968年波澜壮阔的移民岁月。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4.94万河南淅川群众毅然告别故土,奔赴芦苇丛生、沼泽遍布的大柴湖。
在展馆中,简陋的农具、褪色的衣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面对恶劣环境与资源匮乏,移民们肩挑手扛、风餐露宿,以“敢教荒原变良田”的魄力,在党的领导下白手起家。他们用汗水浇灌土地,用信念筑起家园,让荒芜之地焕发勃勃生机,这种“舍家为国、团结奋进”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移步“振兴崛起”展区,大柴湖的今昔巨变震撼人心:5000亩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轰鸣,高端盆花基地繁花似锦,3200余套现代化住房拔地而起,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曾经的移民后代,正用智慧与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走出纪念馆,我深刻意识到,大柴湖精神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脉相承。移民先辈们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作风,恰是“严”与“实”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将以八项规定为标尺,将“舍家为国”的担当融入工作,以“团结奋进”的信念攻坚克难,在严守纪律底线的同时,主动下沉一线服务群众,用实干实绩传承精神火炬,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