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风格”说 | 冬奥视点

北京冬奥会期间,天天盯着电视转播看两位“00后”谷爱凌和苏翊鸣争金夺银、雪上飞舞,对解说员不断强调的两个词“风格”“多样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以前看过的比赛不算少,怎么这么说的不多呢?

2月18日,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在比赛后。新华社记者费茂华 摄
夏季运动肯定也有追求风格和多样化的诉求。例如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裁判打分除了看动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外,也会注重选手的个人气质和艺术表现力。不过体现得不如滑雪项目这么充分而已。
究其原因,一是从项目成熟度来讲,夏季运动成为正式比赛历史悠久,相对已经固化成型,在追求风格创新的空间和内在冲动方面,比不上一些刚走上奥运赛场的新兴雪上运动。更重要的,还是雪上技巧运动从诞生时,就自带突破传统、追求自由的属性。苏翊鸣之所以喜欢单板滑雪,就是因为“这完全是一个风格化的项目,要在旋转圈数和难度上不断创新来吸引裁判”。

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夺冠后庆祝。 当日,苏翊鸣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赛金牌。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风格,抽象地讲就是独特于其他人的表现,包括打扮、行事作风、生活方式和观念等;英语最接近的单词是“style”,前几年火爆全球的歌曲《江南style》,唱的就是韩国首都首尔江南区象征着富裕与时尚的生活方式;现在年轻人也叫它“范儿”,谷爱凌在解释自己的运动特点时说,她对动作的完成度很有把握,“但从‘范儿’角度来说,我一直可以去成长,我想把它做得越来越好。”
对于刚接触雪上运动的人来讲,多样性还好理解,大概就是多做一些不同的动作。但风格怎么样才能在运动中更好地形成、体现,就是很大的学问了。
冬奥会期间,大家感动于徐梦桃、齐广璞等老将的坚守,为英气十足的任子威、高亭宇点赞,而对谷爱凌、苏翊鸣的共同感受则是有个性,自信、阳光,善于表达和沟通。他俩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取得运动成绩的巨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和雪上运动要求的风格有比较完美的契合。
据报道称,中国滑雪队为了保持苏翊鸣的个性,为他设计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集训体制的训练方式,让他更加自主地游走于世界赛场,与国外选手交流沟通。小伙子一脸自信的笑容,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和谷爱凌一样,都在真正享受飞翔带来的炫酷与快感。至少,他们这些赛场之外的风格和“范儿”,大家都看懂了。
有人也总结了一些滑雪初学者的“风格”,一谓“作秀式”,每时每刻讲究动作和姿势,以此吸引旁人的关注;一谓“自杀式”,在雪上横冲直撞,一昧追求速度的刺激。严格来讲,恐怕这还不能叫风格,顶多是不同群体的区分。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走上雪场,就代表我们已经开启了一种新的运动生活方式。风格还不敢谈,多样性有些沾边了吧?(长江日报记者傅岳强)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