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举行,“诗和远方”新画卷就在市民身边
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武汉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显著提升。9月28日,“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举行,聚焦“奋力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主题,武汉文化和旅游行业代表生动讲述武汉文旅这十年发展成就。
“奋力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形势政策报告会现场。记者李永刚 摄
报告会现场,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肖敏介绍了10年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发展成就;国家一级演员、武汉市剧协主席、第四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周锦堂讲述了武汉戏曲大码头的繁荣;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刘子微、夏青玲、王荔、余维刚通过视频连线,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戏码头”这十年;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分享了武汉在文化遗产保护及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成就;现场互动连线中,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苗苗”王兴泉和武汉革命博物馆优秀讲解员马小彩一起讲解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故事;国家金牌导游张玲通过亲身感受,介绍了3张靓丽的城市文旅新名片;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张彬、武汉市优秀阅读推广人新月分别分享了武汉群众文化的发展变化和“12分钟文化圈”的建设成就。
武汉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肖敏。记者李永刚 摄
据悉,“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是我市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的“强国复兴有我 奋进英雄城市”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要内容,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等部门举办,全面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武汉这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武汉市剧协主席周锦堂:
在家门口品味中华戏曲艺术大餐
国家一级演员、武汉市剧协主席周锦堂。记者李永刚 摄
“10年来,武汉京剧、汉剧、楚剧、曲艺、杂技、木偶等各大艺术品种百花齐放、春色满园。”9月28日,“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举行,国家一级演员、武汉市剧协主席、第四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周锦堂在现场讲述武汉“戏码头”10年发展。
“百年‘戏码头’昔日荣光犹在,今朝华彩更浓。京、汉、楚三大戏曲院团好戏连台,屡获国家级殊荣,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周锦堂说。武汉京剧院凭借“汉口女人三部曲”和现代京剧《母亲》勇夺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文华表演奖等顶级奖项,以守正创新从数量众多的京剧院团中强势突围。武汉汉剧院通过举办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揭幕全国汉剧艺术研讨会暨汉剧流播主要地区优秀作品展演扛起全国汉剧界领头大旗,增强戏码头的中心凝聚地位。具有“楚剧翘楚”美誉的武汉楚剧院推出的楚剧《万里茶道》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沿着茶道在全国巡演近百场。
周锦堂说,武汉“戏码头”发展10年,各类戏剧戏曲活动花团锦簇,高品质演出让人应接不暇。如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0届,101位梅花奖得主185次来到江城,50家名团92次齐聚武汉,演出活动共计266场,凭借名团聚集、梅花荟萃、名剧迭出而享誉全国。
“孟广禄、王珮瑜、茅威涛、韩再芬、施夏明等名角轮番登台,昆曲《牡丹亭》、黄梅戏《女驸马》、沉浸式京剧《一丈青》‘连篇’上演。爱戏、懂戏的武汉人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中华戏曲艺术大餐,外地戏迷专程坐高铁来汉过足戏瘾。”周锦堂说。
戏曲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传承”二字。如今,“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蓬勃开展、成果斐然。武汉市在全国首推《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首开“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首建进校园“VR数字院团”,发挥着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仅2021年,武汉就有17所中小学凭借戏曲项目入围‘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有3所学校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活动中获奖。武汉戏曲艺术的火种接续传递、生生不息。”周锦堂说。
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刘玉堂:
126家博物馆守护传承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历史文化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记者李永刚 摄
“10年前,盘龙城遗址人迹罕至。如今,这里已实现由一片荒芜之地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华丽嬗变,成为武汉文化的新名片。”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现场,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讲述了武汉10年间文博事业取得的成就。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了解城市‘根脉’,最佳路径就是走进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刘玉堂说,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片土地上的楚文化、三国文化博大精深,辛亥首义文化、红色文化构成英雄城市的底色。10年来,武汉的博物馆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升,文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武汉126家博物馆守护着这片沃土的灿烂文明,让其得以活化传承。
“盘龙城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郭元咀遗址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刘玉堂说,武汉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日益提升,城市的历史根脉焕发出勃勃生机。江汉关大楼、巴公房子、平和打包厂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重获新生。10年来,武汉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实践之路上擦亮了众多“金名片”。
10年来,武汉文博展览活动亮点纷呈、佳绩不断。武汉革命博物馆《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长江文明馆《长江之旅 文明之歌》分别荣获全国博物馆最高奖项——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特别奖”和“精品奖”。武汉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等各大场馆在春节、端午、七夕、中秋之际推出特色活动,屡上央视,“引爆”大屏、小屏;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遍布武汉三镇的红色场馆注重与观众互动,沉浸式表演方式打造的红色博物馆情景剧受到热捧。
刘玉堂说:“如今,武汉的‘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博物馆不再是‘千馆一面’,‘走进博物馆’已成为社会新风尚。中华文化正与时俱进薪火相传,滋润人们的心灵。”
国家金牌导游张玲:
“夜游名城”等3张城市新名片闻名遐迩
“国家金牌导游”张玲。记者李永刚 摄
“武汉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之城,是四季欢歌的花漾之城,是‘越夜越精彩’的夜游名城。”国家金牌导游张玲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现场介绍了武汉的3张城市文旅新名片。
张玲说:“这里有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事迹,还有英雄的景致、英雄的历史。”10年间,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景点修葺一新,“红色武汉·英雄城市”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黄陂区持续打造“巾帼英雄木兰”品牌,全区景点由最初的木兰八景扩增至现在的二十余景,并获评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英雄之城”更加深入人心。
2012年,武汉出台《武汉市赏花游发展规划(2012—2020)》,持续打造武汉“新花城”城市形象IP。“经过10年建设,目前全市较为集中的赏花点已超过100个。‘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全市直接以花为名的景区就有13家。”张玲介绍。
10年来,全市30余个夜游区域和项目整体联动,初步形成了“夜秀”“夜演”“夜宴”等九大夜游产品体系,以及“璀璨夺目之长江夜游”等10条夜游精品线路。“长江灯光秀、‘知音号’游船、夜上黄鹤楼、汉秀等4个夜间大型实景演艺项目是外地游客来汉必看、必玩的。”张玲介绍。
据介绍,2019年,武汉获评中国十大夜游城市,户部巷获评中国十大夜游街区。2021年,江汉路步行街、江汉朝宗风景区、楚河汉街等先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武汉“缤纷夜”夜游品牌成功入围2021年度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典型案例集。
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张彬:
群众在哪里,惠民文化活动就送到哪里
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张彬。记者李永刚 摄
“武汉各处的文化广场、人气景点、特色街区都是群众的舞台。群众在哪里,惠民文化活动就送到哪里。”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现场,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张彬分享了武汉这十年群众文化的发展变化。
这十年,武汉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广场舞蹈大赛、迎春舞龙暨锣鼓大赛、琴台音乐节群众合唱大赛、“百姓明星”大赛等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市民喜爱。“武汉之夏”群众文化活动获评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至今已连续举办45届。
“10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与武汉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从群众中涌现出的一个个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让武汉成为全国各类群众文化比赛的获奖大户。《莲花赋》等5部作品荣获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张彬说,具有武汉地域特色、反映武汉抗疫斗争的湖北小曲《鹤归来》获得第十九届“群星奖”。
“10年来,我们积极对接百姓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将各类文化大餐‘精准配送’到市民身边,让市民‘零距离’享用。”张彬说,武汉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群众需求,实施免费艺术培训、景区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让市民感受到“真实惠”。
武汉市优秀阅读推广人新月:
“12分钟文化圈”让市民就近享受优质文化服务
武汉市优秀阅读推广人代表新月。记者李永刚 摄
“社区的图书馆越来越‘火’,家门口文化空间越来越‘暖’,街道的书店越来越‘靓’……‘12分钟文化圈’让市民步行12分钟就能抵达‘诗与远方’。”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现场,武汉市优秀阅读推广人新月介绍了武汉公共文化服务及设施建设成果。
10年来,武汉建成开放了青山图书馆、东西湖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武汉图书馆新馆、光谷文化中心、光谷音乐厅、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等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新月说:“每逢节假日,武汉图书馆外排起长队,市民以读书的方式度过假期,书香之城更加‘香’气四溢。”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持续开展“马良杯少年儿童书画赛”“云上读书会”,与社区、学校共建“薪火书屋”,让小朋友拥有书香童年。与此同时,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遍布大街小巷,“江城书房”“光谷书房”“蒹葭书屋”等都能为市民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城市高质量发展必定是与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同频共振的。一系列高质量公共文化建设,让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有一个‘文化客厅’;一系列精细化的文化服务,让市民的生活日常充满幸福感,让幸福的阳光洒满武汉每个角落。”新月说。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王允祺 包孟 通讯员陈颖 向智 杨天平 封面制作陈昌)
【编辑:王戎飞】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