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发展进入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这是事关湖北发展方位感和阶段性的一个重大判断。
如何推动整体提升?从战略支撑力、创新策源力、产业竞争力、开放辐射力、生态承载力、文化影响力、区域协同力七个方面发力,这是在关键时期作出的关键抉择,是推进支点建设的谋定后动之举、谋定快动之为。
1月18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讨论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整体提升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手段。作为发展目标,这七个方面是湖北的坚实基础、优势条件所在,也是湖北登高望远、勇攀高峰的重要领域所在。作为发展手段,这七个方面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是纲举目张、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精准发力的任务部署,又是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的路径谋划。
“七力”并举、“七力”并发,湖北发展整体提升就会有更加充沛的动能和活力。
整体提升战略支撑力
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有效推动能级跃升,从而不断提升支点的战略支撑力。”1月18日,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常委,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姚海林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湖北是制造业大省,其中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近80%,是湖北经济的压舱石。近年来,我省出台湖北省汽车、冶金、化工产业转型升级2023—2025年实施方案,强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冶金产业转向高端化、化工产业转向精细化。针对传统产业升级进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姚海林表示,要以数字化夯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政府支持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姚海林建议,要坚持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政策支持和产业主导,明确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目标、步骤、重点任务等,建立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人才基础,加快培育6G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为传统产业持久赋能。加强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产学研平台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成果产出,通过大中小型企业联合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通过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企业自主科技产品研发、科技型企业培育等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科技创新软环境,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2024年9月29日,光谷企业新存科技(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最大容量新型三维存储器芯片“NM101”面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整体提升创新策源力
助力未来产业占领先机
“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73次。”1月18日,省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蓉信心满满地说,“当前湖北制造产业基础好,抢抓原子级制造产业发展机遇,整体提升创新策源力,助力未来产业占领先机。”
原子级制造是指将能量直接作用于原子,以原子/原子层为基本构筑单元,获得传统制造技术无法实现的高性能产品和创新物质,是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契机。陈蓉介绍,全球范围内,原子级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的必争高地,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已推出相关的战略计划。
作为我国发展存储芯片、光通信芯片和红外芯片的主战场,湖北承载着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湖北在原子级制造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2024年发布的《湖北省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为原子级可控制造提供支持,这对于湖北突破相关高新产业卡脖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培育发展湖北原子级制造产业,陈蓉建议,加强原子级制造政策支持,成立原子级制造研究中心,建议加大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建设力度,聚集我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此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数实深度融合
产业强则湖北强,强大的产业实力,是湖北的发展底气。
“加快建成支点,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1月18日,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说,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湖北向“新”发力、向“质”前行,以三大万亿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雁阵齐飞”,扛起湖北作为经济大省的责任担当。
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不仅要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邹薇表示,2024年,我省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俱乐部。2025年,我省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有望突破万亿级规模。同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持续壮大,高端AI芯片、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长期关注数实融合,邹薇表示,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新工业革命”中,数实融合将扮演最前沿的引导者角色,企业要实现理念与意识层面的转变,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数字人才的培养,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一架阿提哈德航空的全货机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起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整体提升开放辐射力
推动更多“湖北造”走向全球
“加快推进铁路、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是整体提升开放辐射力的重要之举。”省人大代表、武汉市黄陂区区长张劲说。
张劲认为,抢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机遇,打造更多高能级的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交往平台,才能推动更多的湖北企业、产品、品牌和标准走向全国甚至全球。
武汉市黄陂区积极抢抓沿江高铁武汉天河站开工建设机遇,发挥中部唯一“航空+高铁”独特区位优势,打造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国内商贸物流枢纽中心。
“黄陂依托天河机场,抢抓联动花湖国际机场建设自由贸易航空港机遇,发挥通联五大洲的20条国际航线独特优势,打造‘空中出海口’。”张劲介绍,武汉市黄陂区发挥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滠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作用,推进大宗货物“散改集”和“公转铁、公转水”,服务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线路,发展至东南亚、中亚、欧洲的铁路直达班列,以及经深圳等地出海的国际铁海联运,不断强化“外联内畅”枢纽功能。
“通过培育枢纽经济,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提升汉口北国际贸易城能级,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和创新升级,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同时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用好汉交会等大型展会经验,实现大型交易展会与实体市场发展相结合,推动更多湖北产品‘出海’。”张劲说。
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
高标准建设生态缓冲带
“支点建设的七个整体提升要求具体、务实,美丽湖北未来可期。”致公党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康玲表示,支点建设的显著特征之一包括生态环境优渥。围绕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她提出建议:高标准建设生态缓冲带,打造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康玲表示,建设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少面源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直接进入河湖,能提升水质净化效果,有助于保护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当前,部分地区依然存在生态缓冲带规划建设缺失、建设标准不高、管理职责不清、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康玲建议,高标准谋划生态缓冲带顶层设计,构建省域一张图,市县层面因地制宜,形成完整的生态缓冲带系统网络。打造一批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河湖生态缓冲示范带和具有荆楚韵味的山水相依的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其次要高水平构建生态缓冲带协同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建议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联合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
她认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缓冲带长效管理机制。充分挖掘生态缓冲带生物资源和碳资源利用价值,加大产业导入力度。构建多方协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清水绿岸保护行动,保护母亲河,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2024年11月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宜昌闭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
建设荆楚文化内容资源库
“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是牢记殷殷嘱托,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建设文化强省的硬核举措。”1月18日,省政协委员、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说。
我省是荆楚文化的发祥之地、守护之地和传承之地。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李修文建议,从夯实基层基础做起,从建设荆楚文化内容资源库做起,系统研究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长江文化、民间文化、戏曲文化、革命文化等重要内容,梳理脉络,阐发内涵,提炼标识,构建体系。
“推动荆楚文化的时代表达是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李修文认为,聚焦荆楚文化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激活荆楚文化的新时代创作场域,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一系列符合现代美学和时代传播机制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打造更具传播效果的荆楚文化IP,讲好湖北故事和中国故事。
“发掘培养大学生和青年文化人才,构建文化创新人才梯队,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也至关重要。”他建议,可通过创新荆楚文化呈现方式、开展荆楚文化国际传播等,助力整体提升荆楚文化影响力。
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力
城市群和城市圈联动发展
“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力,有助于各地优势互补、功能适配,有效缩小地区差距,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1月18日,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孝南区委书记张全民说,区域协同,交通先行,2025年,孝南区将强力推进总投资93亿元的30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助力湖北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力。
他介绍,孝南已基本形成“三横两纵一环”高速公路网、“纵横交错全域循环”普通公路网和“一江三河一港”内河水运网。尤其是硚孝高速的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了孝感和武汉之间的距离。
孝南区将协同推进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延伸至孝感、孝感至天河机场高速建设,抓好陈天大道、硚孝高速东山头互通等路网配套项目,让孝汉联通更快捷、双城合作更畅通。
“提升区域协同力,要加强城市群和城市圈联动发展。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湖北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力的关键。”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雷爱文认为,武汉新城是武汉都市圈核心承载地,应充分发挥其创新示范作用,提升区域协作水平。
他建议,建立武汉新城多元化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统筹协调要素流通、设施共建、资源开发等,实现各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强化产业集群跨区域共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引进全球知名企业和机构到武汉新城设立研发中心,提升武汉乃至湖北的影响力。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