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新春走基层丨脱贫村发起“年终奖”

新闻中心 > B首页 > 要闻

2025-01-24 16:47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宇睿 通讯员 李晓军 徐莹

  台上,成捆儿的现金码在桌子上;台下,百余村民喜上眉梢,翘首以待。

  “我先跟大伙儿报个账。”1月21日,在枣阳市鹿头镇小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枣阳市康鑫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安杰清了清嗓子,提高声调,“今年咱们合作社总收入127万元,刨去买种子、肥料、人工等各项支出87.9万元,实际总收益39.2万元。”

  热烈的掌声响起,还夹杂着几声叫好。

  多年前,小王庄村是一个劳力外流、土地撂荒、产业贫乏的省级贫困村。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2018年,小王庄村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带动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成立枣阳市康鑫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统一耕种管收,发展集体经济。

  “一开始,难啊!老百姓都不信,只有13户村民入股了353亩耕地。”忆往昔,万安杰直嘬牙花子。

  在村民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中,合作社艰难起步,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管理、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售卖。至2019年底,合作社一算账,有了盈余。2020年初,入股的13户村民收到了第一笔分红。

  这一下,入股的村民逐年增多,集体经济发展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续6年在春节前举办“分红大会”。

  “逯传伟。”“来了,来了!”接过万安杰递来的一沓钞票,逯传伟喜滋滋地数了起来。

  “老贺,今年分了多少?”“分红6000多块,种地另外有工钱,划算!”村民贺道忠毫不掩饰自己的分红。

  48岁的逯成将家中8亩地交给合作社打理,自己外出打工,年终领到3668元分红。他说:“打工没有耽误,种地不用出力,回家还能领钱,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4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今年加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更新机械设备,明年给乡亲们发更大的红包。”万安杰说。

  幸福农场让荒地“活过来”

  竹溪县城关镇廖家河幸福农场蔬菜大棚。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郭军

  1月21日,冬日暖阳洒满秦巴深山。

  从十堰竹溪县城出发,沿着宽阔的北环路一路向西北,10多分钟后,进入500多米长的乡村道路,在连排民居的尽头,连片大棚映入眼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平淡的日子过成诗。”围墙上的一行土黄大字,提示廖家河幸福农场到了。

  穿过实木搭建的房屋外形大门,就踏入了幸福农场。前厅休闲区,4座钢构休闲亭内,固定式长条椅和条格桌子,被擦得锃亮。在美食操作间,柴火烟囱灶,静待烟火。

  “来这里不仅能采摘新鲜蔬菜,就地加工品尝,还可以租地种菜。”廖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肖勇站在灶台前介绍,前面的大棚可采摘蔬菜,小超市提供米面油盐、牛羊猪肉等。

  “原来可不是这样子。”肖勇介绍,这里曾经有100个大棚,因经营不当荒废,杂草丛生,令人惋惜。

  变化从去年开始。廖家河村这片土地乘着竹溪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春风,迎来重生。

  廖家河村“两委”牵头成立廖家河村管理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将此前废弃的大棚土地,以每年每亩800元进行集中,统一经营。同时,将大棚改小棚,每个小棚面积约3分地,再按1年每个小棚900元的价格,对外承包认领,供市民进行农耕体验。农场还提供种地所需的农具及农具寄存小屋,电子密码锁,存取自由。

  “这一模式不仅为村集体增收,还为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机会。”走在农场崭新的大理石游步道上,肖勇说,目前已建成的33个大棚里,已认领18个,为村集体增收1.2万余元。每个大棚外都有认领标识牌,上面记录着认领人姓名、面积等信息。

  听说幸福农场即将开业,周边村民纷纷申请加入公司的代耕种队伍,为部分认领客户日常管理菜地。

  “以前过年是走亲访友,吃吃喝喝。现在带孩子来这里种种地,能让孩子明白劳动的价值,特别有意义。”前来承租大棚的市民柏先生,签下了一个小棚。

  数九寒冬,棚内却温暖如春。

  “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张清庆望着眼前重新建好的大棚感慨,以前这些地荒着,觉得可惜。现在土地交给村级公司经营,不仅让土地重新“活过来了”,而且土地租金稳定,到农场务工一天有100元收入,年底还有分红。

  地灾过后喜团圆

  李友林家被滑坡冲毁的房子整修一新。1月23日,一家人热情欢迎村支书毛明辉来家做客。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1月23日,腊月廿四,南方小年。通城县五里镇金塘村一组半山腰的新房内,村民李友林一家正在忙着准备团年饭。两个儿子都带着媳妇从广州打工回来了,加上5个孙子,一家人热热闹闹。

  “家里来客人了!”村支书毛明辉带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李友林家。“救命恩人到,欢迎欢迎。”李友林笑容满面。

  “我们上门来,一是看一下监测点稳不稳定,二是建议老李你还得搬到山下去。”刚坐下来,毛明辉就给李友林做起思想工作。“行!上次多亏了你和镇里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刘平书,这次都听你的!”李友林痛快答应。

  去年7月1日,一场大雨让毛明辉至今心有余悸。当天早上8时许,雨下得就像有人在天上泼水一样。毛明辉赶快给镇上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刘平书打电话,两人蹚着半米深的水察看了村里3个地灾点,都比较平稳。她安排人24小时不停地巡查。

  “在后山还有陈湾地质灾害点,得去看看。”赶过来的村委会副主任李河明说。

  天色已暗,雨大路滑,又没有路灯,怎么办?“毛书记,我们熟悉情况,一起蹚水走去。”村干部吴胜跟了上来。经过1个多小时跋涉,4人到了陈湾地质灾害点,只有李友林一户,李友林和5个孙子在家。

  经过观察,屋后山体斜坡存在崩塌变形迹象,石头不停滑落,情况十分危急。

  但68岁的李友林坚持不肯转移,认为不会有事。毛明辉一边劝说李友林,一边请刘平书密切关注着屋后情况。

  落石越来越密集,情况越来越危险。“镇里来了死命令,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九条,必须马上强行疏散。”刘平书说。

  刘平书强行扛起李友林,另外3人带着他的5个孙子,向旁边的居民家跑去。20分钟后,“轰”的一声巨响,一块大石头从山上滚落而下,将他家靠后山的墙壁砸穿,随后几百方滑坡体倾泻而下。

  团年饭的餐桌上,记者问李友林:“当时情况那么危险,你为什么不跑呢?”“我一时糊涂啊!家里喂了4头猪,还有10多只鸡鸭,我担心它们呀!”李友林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同样的团年饭,当天也在武穴市余川镇邢元村65岁村民冯水兰家、石首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73岁老人谢志华家等人家中摆开。这几位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地灾来了,舍不得家中财物,最后被强制撤离,成功避险。“多亏在地质灾害时成功避险,我们才能吃上团年饭。”老人感慨。

  今年汛期,全省3.3万名网格员对1.6万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日夜巡查,发现风险,立刻撤离人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范万一。”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说,2024年,在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和防治形势较往年更为复杂严峻的情况下,我省成功避险41起,避免可能人员伤亡314人,首次取得全省地质灾害“零伤亡”防治成果。

  千里“抢”人回家乡

  宜城市汽车客运站门口,搭起了“情暖返乡”就业服务点。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通讯员 周波 李锋 李少鹏

  1月21日14时许,经过近20个小时长途跋涉,8辆大巴车缓缓驶入宜城市汽车客运站,400余名在浙江省温州市务工的宜城老乡回到故里。

  一下车,家住在宜城市龙头街道的胡露就收到一份“宜城就业政策和用工需求”大礼包:对返乡就业且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予以定额补贴;免费提供各种就业技能培训服务;符合条件的返乡人员可申请不超过3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50%财政贴息;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客运站门口,湖北友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共同搭建了“情暖返乡”就业服务点,向归来的老乡们宣传企业用工需求、岗位薪酬待遇、就业环境等情况。

  56岁的谢玉凤在温州从事家政护理工作20年,月收入6000元。常年在外务工,家中90岁的母亲和读初中的孙子是她心中的牵挂。刚下车的她看到宜城市黄马褂家政服务公司正在招聘,便主动上前咨询。工作人员了解其工作经历后,双方现场达成就业意向。谢玉凤说:“一下车就受到家乡企业的热烈欢迎,让我很感动,过完年我就留在老家上班,收入虽然略低,但可以就近照顾家里。”

  “通过前期走访,我们了解到,很多在外地务工的宜城老乡都有返乡创业就业的意向。”宜城市人社局局长惠志明表示,1月16日,宜城市组建“春风行动·接岗大篷车”服务工作队,一方面相继派出16辆大巴车,从宜城老乡比较集中的浙江省温州市免费接回800余名老乡回家过年;一方面组织宜城企业在客运站现场送岗,达成就业意向128人。

  据介绍,2025年,宜城市将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开展200余场招聘活动,组织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消费电子、能源建材、家政服务等247家企业,提供岗位5000余个,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

  “夫妻档”建桥连轴转

  1月22日,嘉鱼县簰洲湾,郭金容(左)和丈夫张海在汉南长江大桥南岸建设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黄珊

  1月22日,武汉第13座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建设正酣。在嘉鱼县簰洲湾镇的大桥南岸工地,工程车来回穿梭,黄色塔吊长臂挥舞。栈桥边,主塔承台已然冒出水面,岸上一个巨大方形沉井显现眼前。

  “今天塔吊一定要安装到位,否则会影响锚碇沉井下沉进度。”人群中,一位头戴红色安全帽、戴眼镜的瘦高个格外醒目。他叫张海,是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部物资装备部部长。他正指挥沉井第3台塔吊的安装。

  锚碇,负责“拽”起悬索大桥的承重,而沉井是锚碇的基础。汉南长江大桥南岸锚碇沉井长宽各76米,相当于14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比在建的世界最长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的锚碇沉井还大。眼下,随着沉井接高混凝土浇筑完成,沉井施工正进入关键期。

  “沉井的模板、钢筋等都需要塔吊吊装,各工序环环相扣,一环不紧都会影响工期,施工最忌讳的就是窝工。”34岁的张海皮肤黝黑,穿着白色运动鞋,裤腿上沾满泥浆。他管理着项目上30多台大型设备,保证这些巨无霸能正常运转,还负责钢材、混凝土等材料调配供应等,因此不能有丝毫懈怠。

  “现在施工多点开花,每天要消耗钢材80吨、混凝土300多立方米。”他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像打仗时需要枪支弹药一样,这几天,他在主塔、引桥、锚碇沉井工地来回跑,调度设备运转、材料供应,一天至少走2万步。

  说话间,正巧碰到来工地清点材料账目的财会部部长郭金容,她是张海的妻子。“我们虽然在同一个项目上班,但仍然聚少离多。”她告诉记者,每天在微信里看到丈夫2万步以上,有些心疼。一大早,张海就出门去10多公里外的工地,深夜才回家,半年瘦了20多斤。

  工地夫妻聚少离多,还有个原因是妻子也很忙。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部标段合同额20.6亿元,大到几千万的设备租赁费用,小到食堂生活物资,各项进出收支,都由28岁的郭金容负责,因此她年底事情也很多,尤其是要按时足额支付400多万元的民工工资。

  走进项目部,春节气息渐浓,门口悬挂着红灯笼,门框上张贴着春联,留言板上写满了员工的新春祝福。谈及新年愿望,张海一脸愧疚地说,希望能给妻子补上一个迟到3年的蜜月旅行。原来,他俩相识在中交路建的十巫高速公路中段项目。2021年5月20日,他们选择这个浪漫的日子结婚。

  “我们在仙桃的婚房,只住了3天就去上班了,以后每年回家的时间不超过一周。”郭金容说,项目地处偏远山区,加上工期紧,经常日夜加班,在工地“连轴转”,所以生孩子的计划也一再推迟。

  这对“90后”的工地夫妻,偶尔也有小惊喜。“这是去年我过生日,老婆送的。”张海骄傲地扬起左手腕,显露出智能手表。

  从修建高速公路到汉江特大桥,再到建设长江大桥,3年来,他们夫妻并肩转战3个项目,全是湖北重点交通工程。听说上一个项目十巫高速北段即将建成通车,夫妻俩高兴地表示,交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定要抽空去汉江特大桥看看。“汉南长江大桥也是武汉都市圈的过江通道,建成后蔡甸、汉南、江夏、嘉鱼将实现半小时通达。”张海透露,目前南岸主塔桩基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承台施工,沉井正准备浇筑新的混凝土。

  详见1月24日湖北日报六版>>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