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三个“首次”背后,宜昌缘何一路领跑?

新闻中心 > B首页 > 要闻

2025-04-25 19:54 来源: ​白龙岗纪事
【字体: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

  今天又到一年的“4·24”,近期新能源应用领域的多个“首次”密集落地宜昌,再度刷新新能源应用的湖北速度。

  为何新能源应用领域的这么多首次落地宜昌?白龙岗纪事带你解密背后政策与资源的同频共振。

  ▲黄翔 摄

  在长江之畔的宜昌,新能源的浪潮正以一个个“首次”刷新纪录,书写着绿色转型的鲜活注脚。

  4月10日,湖北首台“油改电”新能源机车在松宜铁路上线。这台搭载2300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绿色巨兽”,一次充电可牵引1600吨货物疾驰150公里,能耗下降50%,年减排二氧化碳487吨。

  ▲湖北首台“油改电”新能源机车上线运行。

  曾经柴油机车的轰鸣与黑烟,被静谧的电动引擎取代。“司机下班后衣服终于干净了”,松宜铁路负责人邹利国感慨。这条年运输500万吨的“工业动脉”,3年内将完成全线7台机车“油改电”,打造零碳货运新标杆。湖北首台“油改电”列车上线将“黑烟滚滚”带向了“零碳疾驰”。

  此前一天,宜都宁通港低压大容量纯电动船舶充电站投运。这座配备800千伏安变压器的充电站,每年可为200艘次磷矿运输船充电20万千瓦时,替代燃油47吨,减排气体148吨。

  ▲宜都宁通港电动船舶充电站全景。图片来源:国网宜昌供电公司

  作为“电化长江”的关键一环,它解决了兴山至枝江磷矿绿色航运的“里程焦虑”,更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向“绿电水道”升级。宜昌首个纯电动运输船充电站解锁了“电化长江”新场景。

  再往前一天,夷陵区昌磷路“零碳货运走廊”试通行。这条29.5公里的专用通道,全线布局6座智能换电站,221辆新能源矿车日夜穿梭,年减排二氧化碳12.14万吨。

  ▲湖北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夷陵区昌磷路一期工程正式完工。

  “以前运矿车黑烟蔽日,现在空气清新了!”村民胡兆勇感叹。这条走廊不仅消纳3000吨磷石膏固废,更探索出“绿色开采—清洁运输—生态修复”的全周期模式,印证了“清洁运输+绿色基建”的系统性破题,为全国矿业运输转型提供“宜昌方案”。这一湖北首条将改写湖北“绿色货运”的历史。

  短短三天,三个首台、首座、首条,让宜昌的新能源应用不断密集地刷屏耀眼,但在新能源应用领域,宜昌的领先却远不止于这些“首次”。

  此前,全国首个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首艘氢燃料船“三峡氢舟1”号在此启航,“三化长江”(电化、气化、氢化)经验被全国推广。宜昌成为新能源技术“试验田”和模式“输出地”。

  ▲“三峡氢舟1”号在长江宜昌江段行驶。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交通到航运,从矿山到工厂,宜昌以“硬核”场景应用,让新能源从政策文件跃入现实生活。

  如此多的首次落地,宜昌缘何快人一步?

  领跑背后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奏,即:主动拥抱“国家战略”,本地“资源禀赋”与发展的“政策布局”,三者互相聚焦,实现政策与资源、产业的同频共振。

  一是国家战略驱动:首先是担负起长江大保护的“宜昌担当”,作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立规之地,宜昌肩负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使命,迫切地需要找到保护长江生态的新路径,发展清洁能源及其应用成为重要选择。

  其次是,搭乘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大势转型。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对西方“石油美元”霸权体系弯道超车的良方,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开发也亟须各地、各方的探索与实践。

  在此逻辑下,宜昌《电化长江实施方案》《清洁能源之都规划》等多项政策相继出台,成为新能源应用不断落地的政策依据。

  据市发改委和经信委提供的数据:

  宜昌充电桩总量达3.02万个,在省内仅次于武汉;2024年建成绿色智能船舶52艘,全省占比50%,新能源船订单占比超80%;

  楚能、邦普等龙头扎堆,新能源电池产能达70GWh,聚焦打造动力电池集群。

  二是自然资源赋能:宜昌丰富的水电和磷矿资源托起“绿能底座”。

  看水电:坐拥三峡、葛洲坝等454座水电站,总装机约2800万千瓦,最高年发电量超1400亿千瓦时,占全国水力发电量的十分之一,所发电量惠及8省2市近7亿人口,点亮了大半个中国。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观磷矿:坐拥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全国16.7%的磷矿,居全国八大磷矿区第一位。具备精细磷化产业链条等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产业链条优势。

  页岩气:预测储量7.42万亿立方米,未来产能或破百亿方,氢能产业蓄势待发。

  “绿电”充沛、“磷”聚天下,宜昌以资源换产业,吸引楚能、欣旺达等巨头落户,形成“磷矿—正负极材料—动力电池—储能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新能源应用的密集落地,也反映出在绿电资源和电池产业的现实需求。

  ▲中节能五峰风电场。余强 摄

  三是产业政策布局:从“世界水电之都”迈向“清洁能源之都”,宜昌规划清晰:

  打造长江清洁能源产业轴、锂电氢能集聚区、风光水储一体化伞面;布局7个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1000万千瓦),建设“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基地;到2026年清洁能源产业产值破千亿,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00万千瓦。政策、资源、规划“三力合一”,让宜昌的绿能之路越走越宽。

  如何从“一路领跑”到“遥遥领先”?

  站在新起点,宜昌需以更大魄力破解瓶颈,巩固优势。

  专家学者认为,加强新能源应用“首次”落地的规模化的推广应用成为关键一环。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赵旭说:“宜昌在重视技术首次落地时,还要通过打造新能源重点实验室或科创学院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引聚高层次人才以推进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还要引领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进而在行业推广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水中和也认为:“昌磷路作为湖北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将为我国加快复制推广全链条绿色运输新模式积累宝贵经验。”

  新能源应用的持续转型升级,目前依然是宜昌需要面临的课题。

  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彭志春在接受采访时说:“宜昌新能源产业布局九成以上还停留在新能源电池生产、材料供应等产业链上游,应该结合既有产业基础,花更大力气发展新能源船舶产业,延长产业链,布局更多相关未来产业,为突破式发展下好先手棋。”

  市发改委介绍,宜昌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依托世界级水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打造绿色能源生产高地;以“电化宜昌”“氢化宜昌”为名片,打造能源消费低碳高地;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和国内一流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打造能源产业聚合高地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全面构建以绿色电力为主体,页岩气、氢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为补充的清洁低碳、高效多元的能源供给体系。

  ——推进工业、建筑、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各领域清洁能源安全高效利用,开创能源消费清洁低碳新局面,建成全球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样板。

  ▲宜昌城区一角。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预计到2030年,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形成清洁高效能源供给体系,新增清洁能源装机300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到2035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600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再回看“三个首次”,宜昌的每一步都踩准了国家战略与时代脉搏。

  在宜昌,翻滚的长江水与呼啸的山风,正转化为驱动未来的绿色动能;这里,每一度电、每一块电池、每一艘船,都在回答着“双碳”时代的中国之问。

  而答案,就藏在宜昌人“敢闯敢试、向绿而行”的先行实践之中。

  (来源:白龙岗纪事)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