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据楚天金报消息:李先念下令搬迁
百吨“龟驮碑”难倒众人
2006年4月1日,湖北丹江口市,消失了48年的净乐宫正式竣工开放。
净乐宫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宫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位于古均州城内正北部,为永乐皇帝的行宫。正由于这样的皇家渊源,净乐宫建筑模式仿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其规模仅次于与其“同岁”的北京故宫,素有“小故宫”之称。净乐宫为武当山“九宫”之首,明朝徐霞客云“踞城之半”,老均州也流传着“一座净乐宫,半座均州城”的说法。
说起净乐宫的重建,就不能不提及48年前的丹江口水库建设。
1958年,国家上马丹江口水库工程,湖北、河南两省的大片土地都将沉入水底,其中包括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均州古城。时任国务院财政部长的李先念要求,在保证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同时,一定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和搬迁工作。
而据当时的文物普查,除去各种殿堂建筑之外,净乐宫所保存的各种文物还有近千件。面临将要抬高的水位,搬迁也刻不容缓!随后,历时近一年,终于将最终确定的830多件大小文物搬运到位于高处的丹江口新城。此后,水库顺利开工。1967年,随着大坝下闸蓄水,净乐宫连同均州古城全部沉没水底。
值得一提的是,净乐宫文物搬迁时,有三件庞然大物:两个,是两座规格相同,明代现存最大的“龟驮碑”石刻,驮御碑通高8.5米,每座重约102吨,其中碑额(碑帽)重8.5吨,碑版重17吨,而碑下的大石龟,竟有76吨重。另一个,是造型极其别致的“棂星门”石牌坊,宽33米、高12米,六柱五间五楼,直插云霄。
48年前,这三件“大家伙”是如何“上山”的?
省长拍板学古人
起重机靠边,圆木立大功
在丹江口市文物局,至今保存着一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当年文物搬迁时极其珍贵的历史瞬间。照片上,均州古城高大的城门清晰可见,一尊巨大的石龟正昂首“爬”出城门。然而仔细看去,在现场竟没有发现任何运载车辆和起重设备。难道这些重达70多吨的大家伙,就是用最原始的方法被搬运出去的吗?
在宜昌,我们找到了两位老人,一个是当时参加搬运的起重团工人王永利,而另一位更为重要的人物,是当时具体负责均县和净乐宫文物搬迁的原宜昌博物馆馆长高应勤。两位老人的回忆终于揭开了搬迁的谜团。
高应勤说,在要搬迁的文物当中,绝大部分依靠手拉肩挑还能搬走,但最关键是那两座“龟驮碑”和大石牌坊,搬迁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起重团。可是,起重团的设备也很落后,只有一台5吨的吊车,而大石龟足足有76吨,根本没办法挪动它。怎么办?时任丹江口工程总指挥、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已故)说了一句话,把大家给激将了起来:“500年前,古人能把它搬来,我就不信今天没办法把它搬走?”很快,通过层层“诸葛亮会”,一套采用原始办法进行搬迁的方案确定了。
工程人员专程从云南买来了十几根粗大的圆木,在大石龟上方搭起几组支架,用大号钢丝绳捆牢,用多组俗称为“葫芦”的滑轮和手摇车将石龟慢慢起吊,然后在下面铺放圆木和无缝钢管,再让石龟落下。最后就是人海战术,五六十号人前拉后推,拿钢钎、铁锤慢慢撬动圆木,一点一点地往前挪。
大石龟下坡又过江
小伙献出宝贵生命
搬运这些大家伙如同蚂蚁搬石头,进展之慢不难想象。那两个大石龟,有时一天才挪二三十米,而从净乐宫出东城门,再到汉江码头,一共有七八百米的路程!这且不说,中间还要过几道难关。
据王永利回忆:均州城地势较高,大石龟一出城门,就是一个大下坡,落差足有七八米,下了坡就是汉江码头,弄不好大石龟就滚到江里去了。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大粗木别在城门里边,用钢丝绳拉住,再用手摇车一点一点松,把石龟放下去。
搬运的另一道难关就是上船和下船,弄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狗咬刺猬”,没法下手。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个办法,用几根钢轨搭在船上,上面再铺上木板。当时,是专门从武汉租来一艘大驳船,是战备船,叫“创建号”,再把石龟挪到钢轨上,用船上的卷扬机慢慢拉上去。下船的时候更难,是大上坡,就用拖拉机向岸上拖。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大家默默地咬牙坚持着。搬运中,牌坊顶部一块构件突然掉下,正好砸在一位年轻人的头上,经抢救无效不幸献出自己的生命。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为重现昔日“龟驮碑”水路运输场景,耗资近万元按比例制成一尊重1.5吨的“龟驮碑”,又请来搬运工,重新“回放”了一幕昔日拉运文物的艰辛场面。虽无法与重达76吨的实物相比,但依然可见当年搬运的艰辛,和场面的盛大。
为复建剥山3层“皮”
历时20年,净乐宫重见天日
此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计划中的净乐宫复原工程被迫中断。直到1987年,净乐宫重建走出第一步——两座“龟驮碑”开始吊装复原。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在填报遗产名录时,专家们面对尚未复原的净乐宫却迟迟下不了笔,最后只能忍痛割爱。当时,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罗哲文也来此考察,老人久久看着散放荒坡的棂星门牌坊,留下了一句话:“我恨不得抱着它们大哭一场!”
2001年6月,大规模的复建工程终于正式启动。然而,40多年过去了,这些珍贵的石刻石雕被搁弃荒野,一放就是40多年,其间,一对精雕的石狮丢失,6座石麒麟被砸断……特别是“棂星门”,6根大寿柱已只剩5根,而这6根大寿柱缺一不可。工程人员找遍丹江口,竟无法找到材质一致的青石,最后在邻近的谷城县一座山上足足剥了3层“皮”,终于找到理想的石材,复制出一根12米长、1.5米见方的石柱!
2005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净乐宫复建项目主体工程终于完工。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净乐宫的“棂星门”、“龟驮碑”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名列其中,享有了它理应得到的荣誉。
今年8月16日,远在宜昌的王永利等几位老人被专程接到了丹江口,当年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如今都已白发苍苍。时隔48年,看着两只当年搬运中历经坎坷巨大的“龟驮碑”,他们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刘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