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西湖柳树之“留”彰显民众文化符号认同丨长江时评

长江时评 > 100℃

2022-05-16 09:0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作者:姚晓炫(华中科技大学)

  近日,不少杭州本地居民和媒体发现,在杭州西湖景观改造过程中,靠近少年宫附近的7棵柳树不见了。原来的柳树被换成了月季后,不少当地居民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呼吁相关部门保留这7棵柳树。5月12日晚,有关部门连夜补种了7棵新柳树,并作出回应:“原来的柳树受到上方悬铃木压制而倾斜现象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希望大众给新种植的柳树生长给予等待时间。”(5月12日央广网)

  柳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许多文学作品建构了其独特的美学意涵。“柳”谐音“留”,中国古代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今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节目更是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不少人热泪盈眶。但是,如果现实中柳树都无法“留”下来,那其“留”的美学意涵和象征意义将何处可依、何处可寄呢?

图片来源:长江头条(摄影:一帆)

  本是平平无奇的7棵柳树,为何牵动当地乃至全国这么多人的关注,让“西湖杨柳被换成月季”“西湖连夜栽回7棵柳树”成为持续在榜的热搜?柳树虽然不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但其和西湖相伴相随,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秀美西湖不可分割的文化符号。亿万网民心系柳树的命运,背后彰显的是对西湖垂柳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尊重、认同和传承的共识。

  “钱塘风月西湖柳”,西湖垂柳是多少文人骚客笔下描摹的对象。钱塘江畔、西湖堤边,又留下过多少吟咏杨柳的佳句名篇。“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烟雨江南、断桥残雪、桃红柳绿……这是多少人心目中的江南胜景。“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一代代杭州人的生活已经和西湖血脉相连,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西湖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杭州《都市快报》前摄影部主任傅拥军连续三年在西湖的同一个地点,用同一角度拍摄同一棵柳树,其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旨趣获得了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二等奖,向世界传递了西湖垂柳灵秀之美。

  无论事件中有哪些曲折,重新栽回这7棵柳树都是人心所向。正如西湖管委会发布的公告所说:”西湖的柳树对我们景区而言,每一棵都是宝贝,对于广大市民游客而言也同样是心中的宝贝,它象征着西湖的柔美与秀气。”

  一个个文化符号是我们共同的“宝贝”,也是一幅幅代表集体审美取向的“文化图腾”。文化符号不仅是文化审美、文化理念、文化价值的多方位展示,也是文化领域自视与他视的辩证统一,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尊重一种共有的文化符号,就是尊重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认同、审美共识。所以,让西湖垂柳能“长留”,也是传承文化符号、促进文化认同的一种努力。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