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评论员 李建华
2023—2024学年寒假期间,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纷纷入驻长江网“长江头条”,积极参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话题,记录和分享自己和团队参加寒假社会实践的点滴瞬间和感悟收获。截至2月20日,已有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3所高校的大学生自发参与这项活动。
这是全国大学生去年暑期热潮的延续。2023年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5所高校大学生,纷纷自发通过长江网“长江头条”平台记录和分享他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感悟、观察和建议,实践内容包括文化传承、教育帮扶、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民族团结、公益服务、生态保护等主题。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华罗庚纪念馆探访团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纪念馆开展参观实践活动。长江头条用户@130****3190 供图
“我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实际行动彰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青年力量。”“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人文精神践行在日常行动中。”从寒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们的体会中,我们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走进祖国大地,扑下身子浸润“泥土气”,让青春更接地气、更有力量。
社会实践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大学课堂不仅在校园,更在广阔的天地,尤其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一线。大学生既应多读有字之书,也应多读无字之书,从社会实践学习人生经验、增长社会知识,为未来人生路的行稳致远注入必不可少的“能量”。
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呈现出多样性,大学生只有走出书斋,进入具体的场景,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乡社区,才能生动鲜活、真切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补上青年人必要的一课,从而更切实有力地关注时代、贴近社会。正所谓一具体就生动、一具体就深刻,这种对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的深刻把握,无疑会为未来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城乡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一次思想洗礼,不时接受教育、启迪心智。参观企业,可感受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明确个人发展方向;走入山川,在饱览美景的同时,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乡间,可以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深入城市社区,可见识社会基层治理的优化创新;走进红色场馆,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会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报国情怀。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支队在建德市莲花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长江头条用户@136****1985 供图
大学生们利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更是增长才干的过程,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 在实习工作中练就本领。校园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而社会实践是提高本领的必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是增长本领、自我提升的不二法门。
社会实践,还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社会一试身手的舞台。利用平常的所学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在读大学生也大有可为。寒假期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们携手乡村中小学生开展“云支教”,“让相隔两地的志愿者和孩子们相聚于虚拟的课堂,共同编织知识和爱的网”就是一个生动的范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哪怕他们身处偏远地区,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打开通向更加广阔世界的大门。”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言,这些大学生正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总的说来,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或许,仍在求学阶段的大学生的力量相对有限,但切实感受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能够在他们心中播下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种子。
期待更多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奉献青春的力量。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