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指豚为鱼”!生态保护岂可打马虎眼

长江时评 > 100℃

2024-05-20 19:08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作者:济之

  “是江豚!”据报道,今年3月24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暗查发现,此前某违规疏浚船只发生的漏油事故,导致一头小江豚被困油污区域,而当时,江西九江庐山市有关部门的一位同志对此说,“绝对不可能是江豚!它只是条大青鱼。”经过督察人员反复说明,这位同志终于承认这是一只小江豚,并解释,这只是小概率事件。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青鱼是青鱼,江豚是江豚,一个是卵生类动物,一个是哺乳类动物,从表征看,两者差异明显,肉眼即可辨清。那么,“指豚为鱼”为哪般?原因很简单,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一旦坐实被油污区域围困,不仅涉事船只被处理,当地相关部门恐怕也难逃问责。

  问题是,生态保护岂可打马虎眼?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眼皮子底下故意把江豚称为青鱼,实在令人愕然,也让人担忧。担忧之一是,耽搁江豚被救的良机,正如督察人员所称,“怎么可能是青鱼,这么明显的江豚特征,没有背鳍。需要立刻救助!”可见,晚一分钟救助,被困的小江豚遭受的生命危险就增一分。

  担忧之二是,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见证之下,都不敢正视问题所在,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能尽心尽力保护好生态?

  担忧之三是,长江十年禁渔今年进入第四年,效果显著,“江豚又回来了”就是一大例证。然而,就在距离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2.7公里的水面上,出现了小江豚在油污里转圈、挣扎的场景,能不令人心痛?

  江豚被困背后,有很多令人揪心的情况,也暴露出值得追问的问题。据新华社报道,“受伤”的江豚背后,是地方对重点水域禁捕要求落实不到位。2019年江西省主管部门明确鄱阳湖禁捕范围为湖体水线及五河干流入湖口以内水域,但是2021年4月公告的拐点坐标中,部分矮围集中区域未划入禁捕范围。今年3月底,督察组成员在九江市庐山市湖区暗查时发现,有人数较多的盗鱼团伙,在面积1万亩的长湖圩内,使用拉网、电鱼等方式非法捕捞。

  基于此,无论江豚被困还是“指豚为鱼”,这些情况的出现或许并非偶然。如果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如果地方对重点水域禁捕要求落实到位,如果相关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许就能避免江豚被困等情况的出现。

  据报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还发现,鄱阳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当地有关部门监管缺位、工作不力,导致鄱阳湖保护修复中的相关问题长期存在。从“长期存在”这一表述看,当地存在的环保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坚持问题导向,实现源头治理,长期存在的相关问题恐怕难以彻底清除,即便一时得到清理,还可能卷土重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此,必须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允许围湖造地、圈水养殖等情况出现,不能允许该尽责却躺平的情况出现。

  按照制度安排,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会将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移交。根据此前的问责情况看,移交问题追责问责呈现出级别高、力度大、覆盖广等明显特点。据介绍,追责问责工作注重追究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推动督察整改工作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提醒相关部门,在保护生态方面必须守土尽责。

  生态保护,不可打马虎眼,不能虚置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具体到长江大保护,更需把责任扛在肩上,让 “微笑天使”江豚真正能够微笑起来。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