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热捧新加坡门将,热情从何而来?

长江时评 > 100℃

2024-06-15 12:26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这两天,40岁的新加坡门将哈桑·桑尼火了。6月11日晚,国足结束了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阶段的比赛,虽然国足0:1负于韩国,但同组的新加坡凭借1:3负于泰国的比分将中国队送入下一阶段。

  其中,桑尼贡献11次扑救一战成名,并在赛后当选全场最佳球员。而这也让桑尼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一夜成名,事情的走向也可谓魔幻:先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向他表示感谢;随后人们发现他在新加坡经营餐馆,当地华人和游客纷纷前去打卡;再接着又有人跨洋给他“打款”,甚至让店主以为是诈骗;桑尼还表示已经接到邀请,下个月将来中国……

  图源网络

  这种热情别说新加坡门将,恐怕很多中国网民自己也没想到。互联网上有很多造梗,称他“为国足拼了命”,是“国足英雄”。但客观来讲,这种情感投射未必是真的,他主观上倒未见得是帮国足,只不过是出于敬业,是一名职业球员应有的职业精神。但这不妨碍国内网民展开想象,将之“偶像化”。

  但仔细想想,这股热情与其说是冲着桑尼而来,倒毋宁说是一种“憋屈”的集中释放:国足一波三折的出线历程,又是习惯性地来到“算分”的环节,人们太久没有看到令人振奋的消息了。而这个犹如电视剧一般的情节,实在令人意外,也就突然点燃了热情。

  从这个角度说,人们对桑尼有多热情,也是对国足有多失望、多不甘。当人们把热情投注到一个偶然成就的“英雄”,毋宁说也是一种讽刺:人们宁愿相信一个网络造出来的故事,也没法去相信这是国足自身努力的结果。这种热情,某种程度上透着一种苦涩。

  当然,这种火热除了足球本身之外,也带着互联网狂欢的特征。类似的事并不少见,因为偶然的事件带火一个热点,人们为其赋予一个意义,从而形成天量的网络围观。

  比如此前在北京各大高校大火的“鹅腿阿姨”,抑或是南京的“手冲咖啡”老太,都是类似的事情。一个被网络偶然捕捉的个体,突然衍生出了令人费解的狂欢。尽管有时候人们试图从这种狂欢中总结出一种“合理性”,但无论如何解释,似乎都难掩一种“贫瘠”:人们在平凡、真诚、淳朴之外找不到太多的亮点,难以和巨大的流量匹配上。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狂欢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换句话说,流量本身就是“意义”,这不需要也没法进行价值赋予的解释。人们投身一种狂欢,表达了一种网络参与,亲身参与了一种可见的社会潮流,这种参与感本身就是价值。

  在以前,人们对公共事件以围观为主。但在直播、社交媒体、网络支付无所不在的今天,人们的现实联动能力明显增强了。“我没进过北大,但我可以给鹅腿阿姨点赞”“我没法去现场看比赛,但我可以给新加坡门将打款”,人们可以有很多方式,让自己进入“现场”,这或许是类似的网络狂欢频频出现的原因。

  当然,转念一想这种热情可能也是飘渺的,也许过一段时间,人们就再也记不起今天的故事了。届时,相信网民又会奔着一个新热点而去。这种狂欢究竟能留下什么,或许很难说清,但确实能满足一种溢出常规的、多余的热情,让人获得一种存在感。只不过这种热情会演变出什么样的形态,又会不会总是以皆大欢喜的方式收场,恐怕也还有待观察。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