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代君
近日,一起关于老师给学生戴“小蜜蜂”(扩音器)的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最终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落幕——涉事老师选择了离职。这起事提醒我们不要将网络泛娱乐化。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在网络勃兴之起,舆情只在当事方的有限范围传播,无法“破圈”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话题。网络的出现,使舆情的产生、发酵、扩散、影响,乃至转化为线下场景,都有了充足的技术和心理支撑。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络生态特征决定,网络舆情多以负面状态呈现,成为非理性情绪的宣泄池。
图源视频截图
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教育事件的网上传播还具备敏感事件多、爆发速度快、复杂程度高、影响广泛等个性特点。在学网用网的意识方面,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危机意识淡薄的现象。在能力方面,缺乏危机应对能力,在舆情来临时不知所措,只能被动选择“离开”。
“小蜜蜂老师”离职事件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首先,贸然将课堂场景发到网上,导致爆炸性传播,存在的风险显而易见 。涉事教师发出视频之初当然没有“多想”,但也应该明白,视频的网络化传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者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舆论的走势不好把控,搞得不好会“翻船”。尽管涉事教师也曾积极观察被戴小蜜蜂学生的状态,注意到孩子上课很积极,因此也就不那么担心了,但事态的发展“烈度”还是个人不可控的。基层教师未必是网络传播的行家,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意外。
其次,任何人的网络行为都要事先作出预判,对当事人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故事的开始,是这位老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这一行为原本可能是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而采取的一种幽默手段,却意外地在网络上走红,并引发了连锁反应。
随着视频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关注并讨论这一事件,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开始出现。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和尊严,毕竟将学生的个别行为通过扩音器放大,使其成为全班关注的焦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这起事件虽然以老师的离职而告终,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却是深远的。它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和尊严,任何可能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都应该避免。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和复杂性,一个小小的行为就可能在网络上引发巨大的反响和争议。因此,我们在网络空间应该更加谨言慎行,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我们要习惯在网络环境下生存,也不要因为一起网络事件,就丧失信心,也不要将别人“一棍子打死”。
这一教训,值得记取。但应该看到,涉事教师已经为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其在最新视频中的发声也很是诚恳,若再对此事上纲上线、纠缠不休,未免过头了。
作为当事人,不要因为一起舆情事件而丧失人生信心,而应该汲取教训、勇毅前行。作为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当事人理解与包容,把舆论的重心始终放在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保护每一个师生的合法权益上。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