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逸(陕西师范大学)
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依法对部分达到销毁条件的罚没物资进行公开销毁,全国共销毁“特供酒”13.2万瓶,销毁采取绿色环保、无害化方式进行。(12月24日 央视新闻)
所谓的“特供酒”,往往“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要将瓶子的标签全部清除,却往往要在包装上煞有其事标上“内部”“专供”的字样。如此“欲迎还拒”,让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许多“特供酒”不仅在来源上弄虚,更是在质量上作假。用低劣的廉价白酒以次充好,靠着“特供”的名号卖出高价。别人问起就说是“特供”的“特别味”。
然而,“特供酒”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值得人们关注,其所能生存运营的土壤环境也值得我们审视。
为什么这些一喝就知道“味不对”的酒反而不愁销售?无他,假借了“特供”的名号。人们来买这些酒,不仅仅是为了一品酱香,也是为了体验“特供”的感受。靠所谓的“特供酒”来满足自己对于功成名就的幻想与渴望。而有这样的需求,自然也就有对应的供应。而且越是“来路不明”反而越是受人欢迎,能光明正大说清来源的,咋可能是真货嘛。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特供酒”的风险,不仅以次充好,生产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更是“扯虎皮拉大旗”,故意迎合部分群体对于成功的幻想。长此以往,喝的就不只是酒,而是地位;买的就不只是特供,而是身份。“特供酒”就成了一门“官样”生意,最终使人浸淫在“权力”的黄粱美梦中,不仅是一种极为恶俗、低俗的价值观,更是对社会风气有着极为恶劣的影响。
首先要承认,其实特供和买特供并非那么罕见。往小了说,大学中秋节发的月饼、逢年过节的工会补贴,乃至今年大为热门的家电国补,不也是一种“特供”吗?由官方出面,为社会各界提供福利,特供其实没那么罕见。因此,所谓“特供酒”的含金量,实际也不攻自破。
再者,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不能靠,也靠不了几瓶打着“特供”标签的白酒来体现,这反倒是将人作为商品的陪衬。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都是靠着将自己投入到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中不懈奋斗而赢得的,并不靠外界的证书或者“特供”来证明。一瓶酒,看不出一个人的高低深浅,也不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要看这个人究竟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
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就曾印发《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严厉打击类似行为。包括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统一销毁活动在内,这些规定不仅仅是为了销毁假冒伪劣产品来保护食品安全,更是为了正本清源,彻底铲除这些滋生“官样”的土壤。也只有正气新风,用法治与廉洁才能彻底消除“特供酒”的黑产业链及其背后的“官样”生意。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