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威娜(重庆大学)
近日,江汉大学开设了一门《学说武汉话》选修课。任课老师周昕表示,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为了在武汉上学的外地学生更好地融入武汉,能够听懂武汉话。同时也想让不会说武汉话的武汉子女有学习渠道,将武汉方言传承下去。(1月9日 九派新闻)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问卷网的调查显示,当代年轻人对方言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参差不齐,普通话在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大多数年轻人认同方言的价值,但在传承方言方面的实际行动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说武汉话》课程的开设恰逢其时。
方言绝非仅是一种口头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当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普通话成为通用交流语言时,方言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却面临被冲淡的风险。就像周昕教授所提及,老武汉人的武汉话受外来语言影响,纯正发音仅存于局部区域。《学说武汉话》课程的开设为武汉方言的传承搭建起了学术的桥梁,让年轻一代有机会触摸到城市文化的根脉,重拾那份专属武汉的文化乡愁。
这门课程的意义不止于文化传承,更在于促进社会融合。对于在武汉求学的外地学子而言,武汉话曾是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的一道 “语言壁垒”。听不懂武汉话,可能在问路、购物甚至社交场合陷入尴尬。同样,对于武汉本地孩子,因成长环境变化,方言交流渐少,重拾武汉话有助于他们找回身份认同,加固与家乡的情感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学说武汉话》课程的开设还顺应了方言发展的时代潮流。一方面,人口流动加速方言演变,武汉话在词汇、发音上不断更新,《学说武汉话》课程教学紧跟变化,如用鲜活例子讲解新词义,线上教学配备字幕适应学生学习习惯,这是对方言动态发展的尊重。另一方面,它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教学边界,不仅满足当下学生学习需求,还为未来方言传承探索了新模式。
《学说武汉话》选修课的开设,以小切口撬动大文化命题,为方言传承、城市融合与文化发展书写了新篇章。展望未来,无论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特色课程植入,还是社会层面民俗活动、文化节庆对方言元素的深度挖掘,都应协同发力。让每一种方言都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以自信之姿展现中国语言文化的多元与厚重,真正让方言在时间的长河里,奔腾不息,永葆蓬勃生命力。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