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兴
一张社保卡,能办多少事?
在长三角,65个居民事项支持一卡通用,2800余个文旅场馆支持一卡通游,2.4万家医院和6万余家药店支持一卡通结……
卡还是那张卡,功能一直在“进阶”。事还是那些事,办事一直在提质。一卡通用,“一”展现了一体化水平,“通”彰显了融合程度,长三角居民日益成为“一家人”。
长三角一体化,何以为“一”?论区位,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论发展,生产要素在地域之间紧密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更加凸显。地理上彼此相连,发展上协同联动,这是“一”的底色,是一体化的基础。
相近相亲,不意味着相同。三省一市产业基础不同、优势各异,一体化不是同质化,要有区域的“一盘棋”,在统一目标下,各尽其责、打好配合。下好这盘棋,就要有打破行政区划、跨越自然阻隔的整体意识。
江苏、安徽有段界线叫滁河,两边分别是南京的顶山街道、滁州的汊河镇。秉持“他人所需,我之所能”,两地围绕轨道交通积极布局,南京的企业为汊河提供技术和订单,汊河则提供稳定便捷的供应链。得益于一体化,“近邻”成了“紧邻”,产生了“1+1>2”的效应。正是因为同下“一盘棋”,长三角各地原来相对分散的产业形态加快聚合、加力强链、加速延链,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形式上“有界”,实践中“跨界”,让“我的优势”成为“你的资源”,便能从协同联动中实现共赢。
一体化,“化”是关键动词,既是理念上的“心往一处想”,也是行动上的“劲往一处使”。
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也有完成组建的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看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西起太湖、东到黄浦江的太浦河,过去沿河的工厂、养殖场已腾退,岸线修复、清水东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展新貌……以高质量为追求,推动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机制创新,理念上的一以贯之、落实上的一抓到底,为推动一体化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区域能级的跃升,离不开日积跬步,这也是“长三角人”拼搏实干的每一步。长三角有超过2亿人口。一体化发展,人人可为、人人作为,无数小写的“一”,助力一体化绘就大写的“一”。
大写的“一”中,有守护边界河道的“联合河长”,让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成为一致行动;有跨省份创业的年轻人,发挥科研特长、依托产业支持、受益人才政策,“创”的劲头十足;有推动改革的实干家,在优化流程、打通堵点中让数据流动、办事便捷,用自己“辛劳的加法”换来群众“幸福的乘法”……
过去或许还是“我与长三角”,当大家切实成为一体化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时,这里就变成了“我们的长三角”。远眺前路,每个小“一”都需要与时俱进,贡献具有创见的“金点子”;都需要担当奋进,拉长所长、补齐所短,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挑起大梁。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征途上,先行者越多、实干者越多,攥指成拳的合力就会越大。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区域发展协同联动、积厚成势”。这为推动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指明了路径。相关各方要乘势而上,继续下大功夫、久久为功,不断破除壁垒、推陈出新,强化机制协同。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亦如此,正待我们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