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兴
商场那么多,假期去哪家?
家里小朋友说,“去‘大峡谷’”。这是她对北京一个商场的称呼。“去干啥?”“看‘龙’。”孩子口中的“龙”,实际是商场里的恐龙模型。这个商场以恐龙为主题,营造热带雨林环境,还有颇具特色的小池塘。有趣、好逛,不少“头回客”成了“回头客”。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消费需求是多态的,也是动态的。近年来,为适应需求之变、效率之变,商场和商贸业出现了一轮明显的转型。过去一段时间,随着电商勃兴、物流提速,“只逛不买”成为新现象。面对“网购代替超市”“快递代替批发”的冲击,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为继,不少传统商场关门歇业。然而,电商与实体商贸,并非完全的对立关系。通过在商业模式、服务方式上转型升级,新型实体商业的空间很大、舞台宽广。
商场化身景区,新场景带来增长潜能。吉林长春有个商场叫“这有山”,店铺从“山脚”盘旋到“山顶”,石子铺路、牌匾古朴、山石林立,错落有致的布局,让商场成为景区、让消费如同“探宝”。
商场化身市集,新服务拓宽消费场景。为招徕顾客,有的商场把民俗市集搬进室内,方便消费者“赶集”;有的主打“金蛇纳春”主题,融合“老字号”与“新潮流”,打造满足各层次需求的消费盛宴。
商场化身艺术世界,新服务凸显融合力量。四川成都三个大型商业体,携手艺术家,结合光影技术,推出装置艺术、潮流艺术与传统非遗技艺的展览,在探索艺术与商业空间的融合上迈出创新一步。
新型商场各具特色、融合创新,充分说明要突破经营之困、实现更好发展,商场必须作出增值选择。消费场景、消费模式、商品服务形式,都可以付诸增量思维改进提升。“品质、价格、服务”的三角关系,也可以逐一改进,实现新的均衡。既向变量要增量,又通过增量提质量,商场的效益方能实现质的提高。
新型商场变革的底气在哪里?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商品供给日渐丰富,科技赋能已成趋势,文化融合渐成潮流,空间塑造释放新意……多维因素,多重支撑,共同助推商场转型焕新,实现从“卖场”到“综合体”的蝶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商业领域,主要有“货、场、人”三大元素。以前商场更多关注“货”和“场”,如今则更多关注“人”。比如一些商场设置“生活驿站”,提供小修小补服务;还有商场里的书店,提供接放学服务,把学生接到店里,并为他们开展文化沙龙等活动。当前,商场融入文化、科技、生活等元素已是趋势所向,开展多元化经营、打造场景化服务已是现实所需。把人作为商业服务的重心与中心,以特色招揽人,以增值吸引人,以质量留住人,才能以“人气聚起来”带动“商机旺起来”。未来的“商场+”,不管叠加哪些要素,归根结底都应切中人的需求。
商场之变、商业之变,映照生活之变、时代之变。从货品有限到琳琅满目,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从单一货柜到各式店面,从国产货到买全球……我们的物质更丰裕、供给更高效、服务更优质、大门更开放,经济发展也实现从追求规模速度到更注重质量效率的转变。市场永远都在,机遇也永远都在。那些处于困境的商场所缺的是啥?当然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之中蕴新机、空白地带有蓝海,只要保持创新姿态、拼搏状态,商场和商贸零售业就会加速破局、焕发新生。
商场是商业之场,尤需众人捧场。主动创新、拥抱变革,让“账面”上多一些上升曲线,“市面”上多一些四射活力,那么商业消费的“基本面”就能拥有更多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让经济向好的成绩单更加亮眼。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