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闻之
新学期将至,不少学校和老师开始筹划家访。但据报道,很多班主任反馈,一些家长和同学表示“拒绝”,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
网络配图
提起家访,大家都不陌生。回顾学生生涯,在家等待老师的惴惴不安或欣喜期盼,如今想来不免莞尔。老师们到学生家里坐坐,和家长们聊聊,有助于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打破着家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如今对入户家访,很多人都有了不同的担心,有的排斥个人私域被侵扰,认为收拾接待“着实麻烦”;有的担心家境过多暴露,反让孩子遭遇区别对待;还有的吐槽形式大于内容,老师来一趟、待一会儿,了解不到太多东西。如此种种,都让入户家访不再那么容易展开。
好传统遇到了新问题,怎么破?遥想当年家访时,通讯技术没有那么发达,公共空间的开发也没那么充分,大家都倾向于老师上门,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到了今天,语音通话、视频连线方便快捷,咖啡馆、茶室等遍地开花,双方可选的沟通方式和公共场所多元多样,上门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理念不断变化,年轻一代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一份问卷显示,在“不喜欢家访”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比突出。更多信息还表明,对于“进到学生家里”,不仅年轻家长不太适应,年轻教师也倍感局促。
家访,说到底是为了提升教育温度,提升育人效能。换言之,只要能实现这一价值追求和目标,在哪里访、怎么访,无需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如果双方觉得茶室更好,不妨边品边聊,家长欢迎入户就到家里坐坐;愿意线上便线上,想要线下就线下……关键是,以大家都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彼此感受到尊重和放松,才能访得自然、访到心坎。当然,对于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仍需老师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乃至走进他们的家庭,细致察访情况,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学业辅导。关照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特点,才能不断提升家校互动的有效性。
一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庭和学校,既立足自身又换位思考,才能找到交心交流和把握边界的平衡,为每个孩子带去“有温度的教育”。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