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限制员工如厕时间,企业管理不能目中无“人”

长江时评 > 100℃

2025-02-16 15:06 来源: 红网
【字体:

  作者:黄慧(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广东佛山一公司发布《如厕管理规范》,称为提高效率、整顿工作态度,依据《黄帝内经》医书,以“最佳如厕时间”为标准,规定了公司员工如厕时间和不允许如厕时间,甚至对如厕时长进行严格限制,若超过规定的2分钟便会受到罚款。(2月13日 极目新闻)

  图源长江日报

  其实,企业追求效率本无可厚非,但高效绝不应以牺牲员工的基本尊严和生理需求为代价。而且,公司单方面出台这种管理措施,并不符合程序上的合法性要求。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这项如厕管理规范,显然没有经过员工商议。

  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过度管理只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和抵触,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该公司竟以《黄帝内经》为规定背书,声称其目的是“保障员工健康”。《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强调的是“天人相应”与“顺应自然”,而非机械地规定如厕时间。企业管理者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来为不合理制度正名,假借“文化”之名织就权力的遮羞布。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声明,不仅无法掩盖规定的缺陷,反而进一步加剧员工的不满。当企业监控摄像头对准卫生间的方向,我们理应惊觉,这种“效率至上”的管理方式已经悄然过了界。

  这场关于“如厕自由”的管理闹剧,暴露出当前部分企业管理模式的病态倾向。当前职场“过度管理”的手段并不少见:例如,某些企业推行严格的打卡制度,要求员工上下班时间精确到分,甚至对员工的外出就餐时间进行限制;还有企业在工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员工的工作状态……管理逐渐向程式化、机械化发展,但这种做法剥夺了员工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自由。它暗示着一种思维模式,即员工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服务于公司目标,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成为可以牺牲的“成本”。这是一个极端的管理理念,意味着员工只是生产工具,而非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人终究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企业管理不能目中无“人”,不能仅仅盯着短期的业绩和产出,应考虑到人的需求和特性。只有回归人本位的管理理念,企业才能获得员工的认可与发展的支撑。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