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面对平台消费陷阱,不能总靠消费者斗智斗勇

长江时评 > 100℃

2025-04-25 10:27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作者:守一

  近日,不少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在共享单车等平台消费时,掉入精心布置的陷阱,或者次卡变月卡,或者因系统“故障”等问题导致多扣费,还有常见的被默认自动续费等。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这些消费中的小烦恼,确实很有普遍性。很多人都在共享单车平台上看到过,套餐“首月1元”的标识非常突出,旁边却还有小字“次月自动续费XX元”;还有“7天免费试用”,但点开之后发现也藏着自动续费条款。等消费者遭遇套路想要维权时,却要为了几块或者十几块钱搭上时间成本,最后还不一定能如愿。

  这就是很多平台处心积虑布置消费陷阱的重要原因。单个消费者被坑骗的资金有限,大多数人只会吐槽几句,并不会较真维权。即便真有较真的消费者,平台也只需退还套餐费用而不必付出更多代价。当一个灰色行为收益高代价小,自然就会屡禁不止。

  其实针对自动续费等消费陷阱,已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早在2021年,《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出台,要求自动续费需显著提示,且不得默认勾选。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同样要求经营者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否则违规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这几年,也偶有平台因“自动续费”问题被通报,或者被法院判违规并赔偿消费者。但总体来看,平台因此被惩罚的概率还是比较小,打擦边球的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平台的消费陷阱,消费者要斗智斗勇才能避开。对于这类伤害面广、金额少,且单个受害者维权意愿又不高的现象,监管部门应当多一些主动作为的意识,或许才能扭转局面。

  比如新闻中提到的案例,某共享单车平台在页面醒目位置推广优惠卡,用“30”字样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月卡,其实是强制要求一个月内使用完的次卡。这就是很明显的擦边球,平台误导消费的心思昭然若揭。对于类似的陷阱,消费者维权难度很大,更多只能依赖监管及时介入、督促改正。

  法律法规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威慑力。监管部门如能不定期巡查各类消费平台,多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对经常耍小聪明的平台及时介入调查,查明他们的违法成本,相信这种现象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推出便捷的付费方式,本应是追求双赢——消费者省心,平台获得稳定用户。如果平台把“便利”变成“套路”,透支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信任。当用户对每一个“优惠”都充满警惕时,平台的健康发展也将受到影响。而这种认识,不能完全靠平台自觉领悟,也需要监管的积极作为,共同明确经营的边界,培育市场健康的秩序和风气。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