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危与机⑥】奠定重新腾飞的牢靠基石 确立大武汉的重大使命
文/郑功成
郑功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要点
1.这次疫情的冲击虽然巨大,但只会是短暂的不利影响,绝不会中断武汉的全面快速发展进程,也不会改变武汉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2.近期而言,我认为宜以安民为首,恢复重建为重,奠定武汉重新腾飞的牢靠基石;中期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发展思路,努力维护经济快速发展局面的同时,还要尽快补上社会发展的短板,着力开展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真正打造人民幸福城市。长期则宜进一步确立在国家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能够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枢纽和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点,这应当是武汉的重大使命。
3.这次疫情抗击中,社区是主战场,家庭是庇护所,应当借此推动社区重建,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基层社会组织。
4.反思教训与总结经验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要尽快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特别是应当用科学的考量指标与评价机制来完善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劣者汰、违者罚的干部任用制度,树立广开言路、重视专业意见、开放治理的现代新思维,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
武汉是我度过20年最好年华的地方,美丽的珞珈山校园给了我知识的积淀,江汉汇合的大武汉给了我异常丰厚的养分,因此,武汉可谓我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今年初武汉经过艰苦抗疫,凤凰涅盘后再度腾飞,我为武汉取得抗击疫情和经济建设双胜利而高兴。
这次暴发的新冠肺炎病毒,是传染性极强的未知病毒,又恰逢春节特殊时节,它让武汉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虽在北京,也感同身受。通过抗疫,我们看到了武汉人的耐性与韧性,也感受到了武汉人的刚性与大局意识、奉献精神。现在全球疫情虽然尚未完全过去,但武汉作为英雄的城市,已经为新时代铸造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支撑武汉发展的有利因素不会因疫情而改变
自古以来,武汉就是我国有着极为重要战略意义的中部大都市,不仅有地处中华腹地、江汉交汇于此等自然条件创造的“九省通衢”之地利,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近现代工商业发展之源头之一,是具有首举辛亥义旗之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近几年来,武汉实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这次疫情的冲击虽然巨大,但只会是短暂的不利影响,绝不会中断武汉的全面快速发展进程,也不会改变武汉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因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改变,支撑武汉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也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改变,在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武汉必定继续行进在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上,这应当是毋庸置疑的。
近期而言,我认为宜以安民为首,恢复重建为重,市民因疫情造成的困难需要即时解决,遭受的心理创伤需要及时抚慰,只有尊重民意、顺从民望、化解民困、舒缓民心,尽快有序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和市民的正常生活,才能奠定武汉重新腾飞的牢靠基石。
中期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发展思路,在疫情带来全球与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变化下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努力维护经济快速发展局面的同时,还要尽快补上社会发展的短板,着力开展社会建设,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真正打造人民幸福城市。长期则宜进一步确立在国家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能够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枢纽和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点,这应当是武汉的重大使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武汉的重启与发展需要中央给予更大的支持。因为武汉为疫情付出的代价不只是为武汉人付出的,而是为全国人民付出的,是为国家全局与大局付出的牺牲,况且,武汉的发展不仅关乎湖北的发展,而且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支持武汉发展是对其为全局付出代价的必要补偿,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在这方面,需要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大中央财政对武汉的公共投入与投资力度,扩大地方债券发行的规模,实行专项金融支持政策,阶段性减免武汉市企业的税费负担,提供更多的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与全球战略的发展机会等等。武汉市的重启与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而武汉市的重启与发展也必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重建城市信心应先重建市民的信心
城市发展的信心源自市民的信心,民心不顺,发展难成;民心一顺,发展大成。因此,重建城市信心先重建市民的信心。而要树立市民的信心就需要认真总结抗击疫情的经验教训,通过反思不足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提升城市的法治水平,通过问责官员来重建政府的公信力,通过优化社会治理来激发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出台清晰的重建计划与城市发展规划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蓝图及行动路径,武汉市应当且可以用更加积极奋斗的姿态走向未来,因为经历这场抗疫,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城市的发展步伐呢?
我在2009年出版的《多难兴邦——新中国60年抗灾史诗》一书中的后记中曾经写道:“在历史上,多难兴邦与多难丧邦是并存的历史现象,而且多数情形下表现为多难丧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世界无论是智慧、技能还是发展理性,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通过积极应对、有效减灾,我们一定能够在减灾中走向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走进一个民安邦宁、民富国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段话虽然是11年前基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抗灾实践与奋进历程而写的,但同样应当适用于劫后的武汉市。
五措并举化“危机”为“机遇”
老子有福祸相依的名言,这是辩证法,也是历史经验。危机二字也是蕴含了智慧的中国词,如果只看到“危”而忽略“机”,结果必然是后果严重的“危险”;如果在“危”中能够看到“机”则可能转化成难得的“机遇”。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武汉市经历了磨难,然而,也应当看到,如果武汉后期应对举措积极且理性,也可以化危为机。建议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一是充分认识疫情应对中的不足,加快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这将是促使武汉重启并稳健腾飞的最大保障。
二是认清疫情过后的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在新的全球与全球产业布局中着力放大武汉既有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与当地民生相关的养老、育幼、健康、教育、文体产业就值得大力发展,这既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着力点,也是新的增长点,是幸福城市的真谛所在。
三是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促使社会治理沿着有序、开放的正确方向走向现代化,如果能够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打造一个社会融洽、文明进步的新武汉,其软实力将产生质的飞跃,这种飞跃必将极大地提升武汉的竞争力,并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是充分利用好中央给予武汉的各种支持政策,利用好兄弟省市对武汉重启的支持措施,迅速抚平疫情造成的损失。
五是在内引外联上多下功夫。如武汉近几年形成的校友经济、商帮经济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藉此放大其影响力,并带动相关群体的投入,必将维护并促使发展势头更劲。
后疫情时代需要高度重视基层社会组织
民生决定着民心,民心决定着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因此,当前最紧要的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疫情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而最需心系的是对民生造成的影响。
至少有如下几项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一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仅要充分发挥出社会保障的正常功能,而且应当放大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
二是积极稳妥有序地加快复工复产,确保就业稳定。就业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更与民生呈正相关关系,只有充分就业,才能让市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使生计不断得到改善。
三是强化心理抚慰与精神保障。
四是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融合。这次疫情抗击中,社区是主战场,家庭是庇护所,应当借此推动社区重建,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基层社会组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慈善事业值得高度重视。在这场疫情中,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都为武汉抗疫捐献或者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充分显示了慈善的力量。疫情过后需要充分认识到以慈善与志愿服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在尊重社会运行规律的条件下重构政府社会关系,加快培育公信力强且有能力的枢纽型慈善组织,建立慈善领域的有效协同机制与应急机制,发展好各种服务型慈善组织与服务网络,将会使城市发展得更好。
抗疫新作为、新成效,让人看到武汉市政府的公信力
这次疫情暴发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大考,更是对疫情严重的武汉市的严峻考验。尽管暴发初期因疫情不明且恰逢春节时节,难免有些处置失当,也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但随后抗击疫情中的新作为、新成效,让人看到了武汉市政府的公信力。
反思教训与总结经验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需要尽快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特别是应当用科学的考量指标与评价机制来完善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劣者汰、违者罚的干部任用制度,树立广开言路、重视专业意见、开放治理的现代新思维,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同时,改变应急体系不协同的局面,着力增强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协同性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还应当加快弥补社会发展特别是社区建设的短板。只要不断完善城市治理能力,一定会赢得人民群众的长久支持,相信武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郑功成个人简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编辑:叶军 陈辰】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