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鲁迅笔下的“舍身求法”从何而来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2-01-20 09:2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薛林荣 (中国作协会员,业余从事鲁迅微观研究,致力于从日常视角探讨鲁迅的精神世界。)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由于父亲去世早,鲁迅的孝心,都倾注在母亲身上。  

  1916年,鲁迅在教育部供职,12月是母亲60大寿,鲁迅先寄回60元钱,生日将近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祝寿。老太太爱听平湖调,鲁迅还特意邀请平湖调演员来家里唱堂会。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鲁迅日记1916年12月13日载:“旧历十一月十九日,为母亲六十生辰。上午祀神,午祭祖。夜唱‘平湖调’。”

  为了给母亲祝寿,鲁迅还专门出资刊刻了《百喻经》。

  《百喻经》是佛教寓言集,原名《痴华鬘》,共讲故事98则,是一部充满了哲理的书,语言精练古朴,故事多从生活中来,可读性很强。此经原无单刻本,在浩如烟海的经藏里不易见到,因此流传并不广。鲁迅选择刊刻《百喻经》,既是为信佛教的母亲作功德,也是为了广为流布此经。

  鲁迅并不是佛教徒,但是精通佛教文化。据许寿裳回忆,“民三以来,鲁迅开始看佛书,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民三即是1914年,这一年鲁迅购佛教书籍达80余种,还买了大量的寺碑、庙碑、塔铭等佛教碑帖,并曾用13个晚上抄录《法显传》一万二千九百余字。佛籍为鲁迅提供了许多养料,从《法显传》中,他就看到了“舍身求法”的精神。1936年他撰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认为,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有力地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鲁迅是从文艺、哲理的角度研究佛经的,把佛经当作人类思想发展的史料看待。

  鲁迅刻印《百喻经》动手早,在母亲60寿辰前两年就已经开始着手了,委托的是金陵刻经处。《百喻经》当时只刻印了100部,前后用款60元,还余6元,就刻了《地藏十轮经》。《百喻经》刻成后,鲁迅将其用来赠送亲友,书后附录:“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元,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资六圆,拨刻地藏十轮经。民国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经处识。”鲁迅捐资刻版的《百喻经》原版共30块,两面刻字,上面涂有灰色香墨,解放后仍完好地保存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期,每年都要利用原版为读者加印二三百部。

  【编辑:余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