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翔宇 (武汉理工大学 教授)
在数智时代汹涌浪潮中,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与网络化联接(简称 “智改数转网联”),绝非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抉择。对湖北而言,这不仅牵系企业个体命运走向,更深刻影响全省乃至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经济韧性与战略主动权。
图源长江日报
湖北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约达 32.5%,传统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发展关键的当下,湖北产业需要突破路径依赖,加快从 “制造” 迈向 “智造” 的步伐。这既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迫切需求,也是湖北在国际国内产业链激烈竞争中重塑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事实上,许多湖北企业早已深刻洞察智改数转的重要性,也清晰知晓数字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未来竞争力的高低。因此,应在坚守目标导向同时,强化方法支撑,实现产业政策的“可见、可行、可用”,以 “三可”政策为翼,助力湖北企业数智腾飞。
“可见”,即让企业清晰看到转型方向。湖北可构建政策设计框架,从制定面向不同行业与企业类型的改造标准入手,推出 “智改数转实践手册”。联合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同编制手册和标准方案,并通过数字化平台集中发布,建设配套 “智能升级路径引擎”。企业录入自身产业、规模、设备水平与人员结构等信息,就能获取相应阶段性改造建议、技术资源推荐与服务机构对接信息,让转型路径一目了然,实现 “可见”。
“可行”,意味着企业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转型办法。湖北可探索建立 “企业数字化转型辅导机制”,组建由技术专家、行业顾问、财务人员组成的 “智改服务团”,为企业转型提供驻点式服务。通过这种全程陪伴式实践,帮助企业解决痛点堵点,提高改造成功率,使转型切实可行,真正做到 “可行”。
“可用”,就是要让企业用得上优质资源。湖北可建立一套 “企业智改成熟度分级体系”,涵盖数字设施、系统联通、管理变革、人才结构等多个维度,分为基础型、成长型、集成型与引领型四个等级。企业定期自评并申请官方认证,政府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差异化扶持,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专项信贷支持,为引领型企业赋予行业试点资格,为基础型企业发放转型启动基金。让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切实获得所需资源,实现 “可用”。
分类施策是实现有效转型的根本路径。大型企业流程复杂、系统固化,应注重兼容式演进,在不打断现有业务链条前提下推进单点智能化,逐步实现整体升级;中小企业具有灵活优势,应优先打通 “技术 — 服务 — 融资” 三位一体机制,降低转型门槛;初创企业或科技型企业则应明确 “原生智能” 定位,在政策中开辟场景测试、技术试验、人才引进等特殊通道,推动其尽快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样板。这些举措,都可紧密围绕 “三可” 政策展开,助力企业腾飞。
从长远视角看,湖北的智改数转可着眼于区域产业整体跃升。尽快启动 “智能制造集聚区” 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等地为核心,高标准打造智能工厂示范园,集中布局产业链核心节点,嵌入研发平台、标准验证中心与多层次人才学院,形成 “技术 + 标准 + 人才 + 资本” 四位一体的全生态支撑体系。这一举措,同样是 “三可” 政策在区域产业层面的有力实践,为企业数智转型提供广阔空间。
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不仅要明确“做什么”,更关键的是回答 “如何做”。以 “三可”政策为坚实支撑,让目标管理有了具体落地的抓手。湖北将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重塑制造强省的战略地位,实现湖北企业在数智天空的振翅高飞。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