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最近一周,以武汉为中国主会场,全国各地发起了热火朝天的“博物馆日直播周”活动。那些数千年来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在声、光、影、电中“活起来、火起来”,穿越时光,与今天握手。
博物馆,方寸间一览千年。当我们凝视着一架五千年前转动过的织机、一组三千年前鸣响过的编钟、一件百年前热血染红的旧衣,历史就轰鸣着呼啸而来,带给人的冲击和震撼远非文字可比。从某个角度来说,了解一个国家、民族和地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来源:视觉中国
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创与造,人之为万物灵长的智慧火花,都凝固和沉淀于历史遗存中。作为人类文明中惟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激活文物内在价值,不但要让文物影像动起来、博物馆陈走出去、国风国潮红起来,还要让文物“说话”,讲述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发人深省的探索,源远流长的文明,以及在传承中厚植的精神,从历史与今天的对话中,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有着影响现在和未来的力量。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就更加坚定地知道我们将往何处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因为它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向未知探索、向未来进发最重要的源泉与力量。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这些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对世界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路、所创造的历史、所有的创新创造,也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在历史长河里,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博物馆”中。
【编辑: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