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高校给家长寄成绩单”引争议:大学生能对自己负责吗

长江时评 > 你言我语

2024-04-11 10:54 来源: 光明网
【字体:

  作者:寻彧

  “大学生都已成年,成绩有必要告诉家长吗?”“寄成绩单的做法能促进家校共育,建议学校多普及绩点换算、保研、评优规则,让家长帮助孩子一起规划。”日前,有浙江大学本科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学校寄给家长的期末成绩单,引起热议。媒体记者查询发现,全国有不少高校的部分学院在期末给家长寄送纸质成绩单。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透过上述两方观点可以发现,关于“高校要不要寄成绩单给家长”的争议,本质上还是在讨论“大学生能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按照其说法,如果大学生已经独当一面,那么成绩自然不需要再告知家长;如果大学生还尚不能独立,就需要告知家长成绩,受到家庭的管理。

  大学生能不能对自己负责?支持“寄成绩单”的人认为,“钱都是父母给的,还谈何独立?”这个观点似乎很有说服力。因为通常意义上,自给自足是人们判断一个人走向独立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依靠父母出资读大学,难言经济独立。但是,如果因为家长掌握“财政大权”,就宣告大学生“独立失败”,理所当然地由家长包办一切,这种“谁出钱谁说了算”的观点,放在家庭教育中未免太过简单。

  应当看到,大学生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阶段——年龄上已经步入成年,生活环境也从家庭和集中管理的高中变为了氛围相对自由的高校,学习、生活、社交等开启了全新又陌生的模式,这些都需要他们自行规划;但与此同时,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人的思想和生活经验都尚不成熟、全面,仍需要外力支持。所以,大学阶段不仅是一个人走向经济独立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逐渐摆脱对原生家庭的生活依赖和精神依赖,健全自我意识、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以“年龄已成年”或是“经济不独立”来证明大学生独立与否都失之偏颇,由此延伸出的“家长不需要插手”和“由家长包办”这样非此即彼的做法也太过绝对。

  大学给家长寄成绩单,初衷是告知家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成绩虽然只是大学的一部分,但关联着保研、出国、就业,也与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关,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孩子在大学中的课业、生活情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要让这一举措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还在家庭和学校。一方面,家长应当正确看待成绩排名,将其作为参照,引导孩子更好发展。比如给出合理建议,为毕业方向提前规划和准备,或是发现挂科后,了解其成因是缺乏自制力还是对专业不感兴趣,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对大学生开展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结合成绩和自身兴趣,探索发展方向。

  其实不只是“寄成绩单”,此前有大学“建家长群”也引发了争议。此类举措的初衷或是好的,家校之间也确实需要联系沟通,但要把握好尺度,引导家长适度引导而非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学校和家长应明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独立空间,也需要关怀陪伴,需要试错历练,也需要指引建议,在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阶段里,不妨认真听听他们的选择。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