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期待“AI公务员”激发“鲶鱼效应”

长江时评 > 你言我语

2025-02-19 10:30 来源: 广州日报
【字体:

  作者:付迎红

  近日,“AI公务员”上岗的话题引发大量关注,冲上热搜第一。据报道,深圳市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福田区政务大模型2.0版。除了有DeepSeek通用能力外,还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业务流程,量身定制个性化智能体,首批满足240个业务场景使用。(2月18日《广州日报》)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AI公务员”上岗新闻一出,旋即引发了一拨“本领恐慌”。有人表示,“这帮AI打工人,正把铁饭碗敲得叮当响!”“再这么卷下去,年底评优就要输给AI‘新同事’了!”围观网友虽然多是戏谑与调侃的态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话语背后所对应的某种集体性职业焦虑、身份焦虑也确乎存在。

  如何看待“AI公务员会否抢饭碗”?在回答这个话题之前,不妨重估一下AI在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AI公务员”的强项显而易见——它们不会因情绪波动影响判断,不会因疲劳导致疏漏。除此之外,这批“硅基同事”还不占编制,从“入职培训”到“上岗”就是分分钟的事,能够大幅降低人力和行政成本,优势突出。

  然而,政府工作千头万绪,要与万千群众打交道,做事也绝不仅要考虑效率和准确性的问题。尽管AI应用在公文处理、数据审核等标准化、重复性工作中表现亮眼,但政务服务中涉及的人文关怀、复杂决策、价值判断等,目前仍是AI难以逾越的鸿沟。从报道细节可知,当前所谓的“AI公务员”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智能助手”,承担了人类判断决策的辅助功能,离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还相去甚远。

  如此看来,一些人担心被“抢饭碗”还为时过早。不过换个角度看,从这种压力和紧迫感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外界对政务服务工作提质增效的期待。因为一些公务员过去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比如坐办公室多、调查研究少,在未来很可能因为AI的介入而产生巨变。也正因此,“AI公务员”的到岗或许能激发“鲶鱼效应”,以此给某些“在岗离线”的公务员一种鞭策:如果不想被时代甩下、被AI取代,就得学会和AI打配合战,就要锻造自己的核心技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政策创新、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创造性工作中。

  AI取代的并非“铁饭碗”,而是机械的“重复性劳动”。正如专家所言,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而是让人力资源向更高价值环节集中,实现“替代人力”到“激活人力”的范式转换。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乃大势所趋,也应当成为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