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全国理论专家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新蓝图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3-06-07 08:5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整理: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刘珍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连日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等中央新闻单位陆续约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推出学习解读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论文章。求知版特摘编其中部分文章内容以飨读者。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世界和历史意义

  李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世界和历史意义。“现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学术界有一场中国现代化的大讨论。1933年7月《申报月刊》为创刊周年发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近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为探索现代化之路有过各种方案,走过不同的路,不是夭折就是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历经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更是人民幸福之路。

  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其中有诸多的“第一次”,这是自信的底气,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意蕴和伟大力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社会主义中国高奏的凯歌,必将以开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而永载史册。坚定地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我们要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但谁要干涉或吓唬我们,都会落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已经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更是谁也打垮不了的。

  (《学习时报》11月4日,原题《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

  把阶段性规划与中长期愿景目标结合起来

  曹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的全部奋斗,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迎来了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到来,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意味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由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转变为聚精会神、一心一意、锲而不舍地全面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提出“三步走”“两个一百年”这样的战略目标,更需要步步为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阶段性规划并扎实推进。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制度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编制发展规划的办法推动国家发展,但大都没有坚持下来。中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把阶段性规划与国家发展中长期远景目标结合起来,并在很多方面有新的创造,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国家因政党轮替而频繁出现的“短视政治”,成为“中国之制”的一大优势和“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学习时报》11月4日,原题《把宏大愿景与阶段性目标规划结合起来》)

  回答未来中国“向何处去”

  李忠杰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今天,世界再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增强理性,还是转为“任性”?是发展文明,还是转向蒙昧?是坚持和平,还是扩大冲突?是发展民主,还是实行霸凌?是促进共同发展,还是恢复狼性竞争?是推进全球化,还是逆转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制造新的世界乱局?

  在此时期,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确认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些分析判断,都反映了我们党的战略定力,为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指明了方向。

  (《解放军报》11月5日,原题《在历史交汇点上再出发——专家学者解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

  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郭庆松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和深入体现党心民意的基础上,为未来中国发展擘画新蓝图,这是让世人瞩目的重要文件,也是指导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10月30日,原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品格的集中体现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我国前十个五年称为计划,从“十一五”开始称为规划。从计划改为规划,就是反映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思路上也越来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市场经济要求。比如,在“八五”之前的各个计划制定中,因为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对未来五年具体要生产多少产品、由哪些工厂生产、什么时间生产,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起来,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内容开始逐渐转变,规划越来越侧重于宏观调控、大方向、大战略、大目标,对于具体生产要求、生产材料,已经把它全部交给市场,让市场去做。所以中国的五年规划,其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品格的集中体现、完美体现,通过制定、执行规划,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真正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二者有机统一。

  (《中国纪检监察报》11月5日,原题《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法宝》)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王学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被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项主要目标中,尤其值得关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目标,未来应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三个层面,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等方面发力。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即将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事业部门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势必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肩负着生产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任务,这也促使我们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彰显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从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光明日报》11月3日,原题《建成文化强国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