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田鹏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在将来进行时”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04-23 09:5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田鹏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教授)

  当前,人们选择不同视角、进入不同学科、运用不同方法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有的把新质生产力归结为某几种具体高端科学技术;有的把新质生产力理解为“物的集合体”,是某种可以感知的“实物”;有的则孤立地将新质生产力与社会有机体做了“切割”,仿佛“新质生产力”自己就可以唱“独角戏”;有的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上,倾向于“大干快上”,可以“一刀切”等等,凡此种种。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们更应当进行的首先是哲学反思,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理性地而不是激情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层本质、逻辑结构、时代价值、发展趋势,从而为人们从其他学科、领域、方法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思想前提,为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

  一是以系统论把握新质生产力。系统、整体、协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系统观念透视新质生产力,则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某一单纯的生产工具,而是一个有机体系,离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相互联系,便无法描述新质生产力,无法叙说新质生产力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纠缠,无法表征新质生产力中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诸多元素综合集成的新质态,无法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而且蕴藏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人类历史,一个能够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具有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世界顶尖人才,创造出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新质生产力。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那种认为新质生产力只有“人工智能”,而没有了“人类智能”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显然,只有运用系统观念,把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统筹起来,既见物,更见人,才能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

  二是以过程论把握新质生产力。当我们把新质生产力不是看作固定不变的东西,不是从静止的僵化状态去考察,而是把它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时候,新质生产力的叙事方式就会从对“事物”的平面化叙事转变为对“过程”的立体性表达。恩格斯说过:“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现在将来进行时”,而不是“现在完成时”,更不是“过去完成时”,它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一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潮中奔腾的小溪,而不是某种固定的生产工具“事物集合体”。

  从现实生产实践看,新质生产力“告别”传统生产力是一个过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一个过程,新质生产力作为基本立足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导、支配作用尤其是一个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既要从传统生产力中汲取积极要素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要以新技术要素赋能传统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提质升级。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必然合乎逻辑地存在一个“亦此亦彼”的过渡中介。

  三是以矛盾论把握新质生产力。且不说新质生产力自身包含着现象与本质、结构与功能、可能与现实、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其实新质生产力与社会有机体之间更蕴含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如果说传统生产力的提升往往依赖于资源的投入以及劳动力的增加,那么新质生产力则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从人类历史来看,正是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呼唤“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马克思认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发生深刻变革,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可能空间。

  四是以实践论把握新质生产力。在马克思的视野中,“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是“源自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就必须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既破除传统陈旧观念,“只争朝夕”积极应对,不断追求“革命性”的突破,又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先立后破,把握节奏,更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紧跟时代发展,顺应发展大势,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对待新质生产力,以科学真理的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