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王德福:社区工作是充满价值感的职业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07-01 09:1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王德福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伴随社区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社区工作者岗位也获得越来越多社会认同,对高学历年轻就业群体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报考热度逐年攀升。不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来。

  有人疑惑,博士生进社区,是大材小用吗?这一点,我们要从社区工作的职业现状和未来要求去考察。

  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这是第一份专门性中央文件,为新时代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也是一个鲜明导向,创新完善职业发展与职业激励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工作者有机会、有舞台,让社区工作者这份职业更有魅力、更有前途、更有吸引力。

  ■ 社区工作是一份“充满价值感”的职业

  之所以说社区工作是一份有前途的职业,因为社区工作者职业的激励机制是混合式的,获得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多层的,“被需要”的感受会越来越强烈。

  老一代社区工作者的体制激励主要是政治荣誉,从中生代社区工作者开始,物质待遇和职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开始建立并凸显。社区工作具有较强的情感劳动特征,“社区”是一种不同于“公司”“机关”等组织的特殊职场,“分工不分家”“都是兄弟姐妹”这些话语是“社区”的工作氛围,同一般职场中竞争性关系不同。另外,社区工作中包含很强的“助人”“奉献”意义,能够产生被需要、被肯定的价值感。

  正因为工作中获得的认同和价值感是多重的,那些喜欢并且善于社交,社会性职业素养较高的群体,能够从社区工作中获得较高的认可,有很强的“被需要感”,也因此有很高的价值实现,成为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比较稳定的组成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评价社区工作者“两低一高”、职业稳定性差、吸引力不足,是不准确的。

  事实上,最近一些城市社区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工作者已成为当地年轻大学生初次就业的群体偏好之一。社区工作者职业的社会形象并不差,其职业优势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

  ■ 社区治理现代化需要一大批优秀社区干部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中央提出的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需要一大批能够胜任社区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社区干部。构建更加完善的社区干部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应该是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适应社区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干部激励和培养机制,提高待遇、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全部,还需要从社区事务的“破”和“立”入手。

  “破”就是“行政精简”。行政素养也是社区工作者基本职业素养,但应当精简社区承担的行政任务和公共服务职能,将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共同体,优化和重置这二者职能。尤其要提高街道办事处的治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减轻社区一级行政负担,将社区从繁文缛节的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居民自治事务上。

  “破”的同时要做好“立”的改革。当前,社区治理最重要的领域是住宅小区管理。一直以来,业主自治陷入陌生人社会的结构性困境,社区需要极其有效的途径,来识别和发现业主群体中的“关键群体”,通过动员“关键群体”,真正做好新的群众工作。

  现代都市社会里,市民生活的独立性、私密性程度高,群众工作方式必须转型,社区工作者的群众工作能力也面临新挑战。新生代社区工作者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和居民生活特点,创新群众工作方式。

  比如说,要熟悉居民,能够将积极的关键群体识别出来,动员他们承担业主合作的组织者角色,在必要的时候为其提供激励和保护。就说识别关键群体吧,传统群众工作几乎可以做到熟悉群众的全部人格信息,比如家庭与工作情况、个人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社会关系等等。现在居民隐私意识增强,很难再去掌握全部人格信息,熟悉群众只需要掌握其关键人格信息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人格信息,就是影响社会合作的信息,比如公益心、具备承担社会合作组织者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否遵守社区公共规则等等。

  这些新的社区生活特征,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在业主自治事务上发挥催化合作作用。住宅小区管理是居民关切度最高的事务,社区工作者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做好工作,就能够获得来自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者职业的自我实现就会被激发,再加上适度充实体制激励措施,就可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职业激励体系。如此一来,社区工作者干部也能不断成长和涌现,社区治理也能实现良性循环。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