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郭建宁:强国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09-09 09:2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郭建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和体系建构,是对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使用频率极高的主题词、关键词、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现代化起始于西方,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小生产,蒸汽机代替了手推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的现代化就是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转化和由此带来的广泛社会变革。如马克思所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由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农村屈服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

  ■ “唯一正确”是在历史探索中走出来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进入世界史。“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发现西方已是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自己还处于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于是就有了此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变器物;学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变制度;学西方的“科学”“民主”,变文化。孙中山有著名的关于现代化的《建国方略》和“振兴中华”的口号,1933年《申报月刊》专门发行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1935年还有“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等等。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体中用”,所要探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即“古今”“中外”,关键就是如何认识现代化。之所以会有“全盘西化”的提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陷入了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迷思。

  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发展有“先发内生”和“后发外生”两种类型,后发外生的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要经历“追赶”先发内生的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即“跟跑”,属于“追赶型”。就现代化而言,西方是“先生”,可是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先生”老是侵略“学生”,近代以来,一代代志士仁人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现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发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号召。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以苏为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代表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最后一节中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关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新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论断。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以根本性质、指导思想、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目标、蕴含“六观”、重大关系、世界意义等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历史观,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体现了独立自主性,在历史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结合中体现为开拓创新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凸显了历史主动性。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对外掠夺扩张的现代化模式,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更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共性,中国式是特性。中国式现代化也可谓之现代化中国式,离开“中国特色”就无所谓“中国式”,而离开“共同特征”就无所谓“现代化”。“中国式”是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式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特殊性,是体现“共同特征”普遍性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的普遍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和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的有机结合。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向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树高千尺也有根,江流万里总有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 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初心不改,创新决胜未来。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常、传承与发展,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守正创新”是与中华文化强调的“老根新芽”“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固本开新”紧密联系并演进发展而来的,是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思想路线相连接、相贯通的。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既坚持了老祖宗,又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动力和方向。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的,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就必须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