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紫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最近的珠海航展上,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2家企业参展,多项大国重器集中展示。一大批中国自主研制的航天重器惊艳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被人们称为“宇宙级新品”,生动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再一次点燃中国人的自豪之感。
从“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再到“天宫”空间站建设和“北斗”全球组网,中国航天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太空探索领域更深更广。
回顾中国航天发展之路,航天活动凝聚了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万丈高楼平地起,国家实力是航天发展大厦之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新型举国体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航天事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数学、力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材料学、光学和系统工程等多学科通力合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而获胜,必须紧紧依靠国家的综合国力。正是由于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集中资源、统筹力量和协同合力,汇聚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干,我国航天工程事业才能够驰骋星河。
多年来,中国航天带头讲开放、讲合作,展现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为国际航天开放合作树立了典范。中国“天宫”空间站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面向全球开放实验合作项目,不仅邀请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建空间站,还为其提供了科学实验的机会。使得太空科研不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专利”,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垄断和“长臂管辖”。成为人类航天技术发展、造福全人类的空间站。
不搞装备竞赛,不设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为整个人类谋福利,这是中国航天始终秉承的“和平”底色,在和平的基础上探索、开放、利用外层空间。中国向国际社会发起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倡议,太空的朋友圈持续扩容,获得了10余个国家和40余个国际机构的支持响应,还和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中国航天的发展已从单一的国家发展路径转向了与世界同行的多边合作轨道,开放合作的步子越迈越大,引来了世界人民的“满堂彩”。
中国的星空不仅照亮了本国的科技之路,也在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共建共赢共享的太空图景。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卫星发射服务。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尼日利亚、老挝、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的帮助下发射了通信卫星,使这些国家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系统,能够自主发展通信、广播、互联网等服务。尤其是对于一些地广人稀的国家,卫星技术帮助他们填补了通信设施的空白,促进了教育、医疗、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更多人享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与此同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已走向全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无论是交通运输、精准农业,还是地质灾害预警,北斗系统都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全球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防灾减灾,保障了区域安全与人民的福祉。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反映的是对全球共同发展的关注、对世界和平的维护、对人类共同福祉的承诺。中国航天的发展也是为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种航天“为人类探索”的理念,融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展现了大国风范与全球担当。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