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彭德莲:警惕语言通胀的危害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1-22 15:3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彭德莲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语言通胀”近来是个热门话题,指的是一些网络语言过度运用字词叠加、夸张形容、程度比较、图文结合等,导致语言原有的语义、功能及指代意义被磨损弱化、替换转移或消失,通俗地说,语言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比如,用“爱你、太爱你了”表示“谢谢”、用“亲爱的”表示同事、用“姐妹”表示“网友”、用“老师”称呼陌生人、用“救命”“绝了”表示赞赏等。

  ■ 语言为什么会通胀

  语言缘何通胀?从社交维度看,语言通胀是社会加速下网络社交的衍生品。社会加速和网络社交加快了语言流通更新换代以及语言创新的速率,语言通胀贬值成为事实。

  一来,社会加速,原子化生存的人们更倾向于零成本社交。网络社交下双方无法实现情境共在,以捕捉识别对方真实的表情、行为,较难开展语言文本的深度交流和意义拆解。沟通共鸣的主要方式不是语言的平铺直叙或娓娓道来陈述,而是不断被拔高的兴奋点和情绪价值,使用宝宝、家人们、帅哥等“短平快”的语言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既定群体的社交需求。

  二来,吸引关注、注意力,使用夸张语言或创新语言,盲目从众跟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本身的匮乏等也会导致语言通胀。同时,网络传播的放大效益又反向扩大了语言通胀的普及广度、影响深度。可见,语言通胀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通胀并非一无是处。人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特定情境下,语言通胀能较为有效地适应快节奏社交环境,减少社交压力提升沟通效率,从而加强互动增进情感,以及满足社会情绪表达和个体的价值选择。

  但是,语言的功能性作用是语言通胀不能磨灭的边界。当语言通胀入侵了人们现实世界的社会交往,出现语言表达、理解、阅读等困难,或难以用语言这一中介完成思考理解,甚至开始影响思想、思辨本该有的逻辑性、深刻性和抽象性。此时,应该警惕和深刻反思语言通胀的危害了。我们也为之担忧,人们在线上线下普遍认同了语言通胀,语言在社会交往、反映现实以及承载思想方面的功能意义将不断被侵蚀,进而影响语言本身,影响社会交往、理性思辨以及文化传承;当三观未立且不具备理性思考辨别能力的青少年群体长期深受语言通胀、网络黑话、烂梗等负面影响,引导该群体“好好说话”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会存在一定困难。

  ■ 面对语言通胀该怎么办

  首先,要遵循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赋予语言加法以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语言的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历史发展中势必会走向衰落消亡。譬如从文言到白话,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思想变革的需要。今天反思语言通胀,不可能回到“之乎者也”的时代。语言只有融入时代洪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才能不断被激活;语言的价值只有通过对比,在碰撞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才会更具魅力和迸发更强劲的力量与生命。因此,吸纳凝聚真善美和反映时代脉搏、时代精神的网络语汇,优秀的时代文化才能借助语言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创新。

  其次,要尊重时代赋予语言的“新鲜感”,紧跟潮流而不随波逐流。语言通胀是社会加速语境下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时代感。身处其中,难以避免不被裹挟,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要更加注重语言教育。不过,个体可以在语言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自由选择。其一,可在适当、适合的时间、地点、场合或情境下利用语言通胀进行社交,同时保持敏锐,辨别网络黑话、烂梗等,坚持自身原有的语言表达习惯,不为迎合而迎合。其二,加强自我语言修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习得和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需以量的积累推动质变。

  最后,以辩证思维看待语言通胀,保持理性思考与批判。语言通胀是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不必如临大敌加以贬斥,也不可大加推崇。一则,语言通胀现象的反思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精准表达的渴求,语言的魅力、价值与文化内涵在语言通胀中更显可贵,反向推动人们对语言文字的重新认识和学习。二则,语言通胀现象反映了一段时间里人们日常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样貌,通胀的语言会不断被时间覆盖,而精华、经典的语言、语汇才能被筛选留下。三则,语言通胀致使语言贬值,具有泛化磨损语义、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消解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等负面影响,尤其网络黑话、烂梗对青少年群体具有较大负面影响,这需要被审视、重视。总之,语言通胀现象利弊相生,我们既要理性使用之,又要保持思考批判之。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