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云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越来越像“人”的机器人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当萌萌的机器人灵活地跳舞、骑车、写作、送外卖乃至做早餐,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机器人什么都会做了,那么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东西是机器人替代不了“人”的吗?
教育的使命承担着人类未来的思考。是啊,究竟有什么东西是“真人”独有,让机器人无论如何都“永远在模仿,一直不能超越”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不会脱离这种理想,反而可能让这种理想更容易实现。当人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怎样去实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如今,教育手段的科技化,让知识的获取相较过去更为容易,教育将更为接近“塑造人”之本质,即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真人”而非“人形空心机器人”,在当下,直接表现为具备创造力、情理和跨学科能力的人。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时代高素养人才的显著特征。机器人擅长执行既定程序,但缺乏突破思维框架去创造全新概念的能力。教育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将思维置于实践中自由生长。无论是风格独特的艺术创作,还是科研范式的创新路径,都需要创造力的滋养。
同时,情感与同理心是机器人稀缺的宝贵品质。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在人机协同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和对他人需求的敏锐感知尤为珍贵。教育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不同群体的情感诉求,培养出有温度、有责任感的人。正如医者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可贵的是一颗“医者仁心”。
此外,跨学科能力也是机器人时代教育培养的关键。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培养他们成为能应对各类复杂挑战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既是待时而动,有当务之“急”,“急”在行动,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引擎,探寻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与动能,抓紧解决现实问题,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完成教育工具和方式方法的革新。又需要坚守本心,坚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些方向上始终清醒,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德树人更非一日之功,要怀揣充分的耐心与恒心,稳扎稳打,步步破题、行稳致远。
回望人类文明长河,从口传身授到数字化教学,教育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机器人时代教育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本身的迭代速度,而在于我们能否坚守培养“完整的人”这一初心。正所谓“好风凭借力”,机器人时代教育,既要借技术东风直上青云,也要时时警惕智能风险的隐性颠簸、刻刻不忘攥牢教育的初心。当智能助手能仿写出更华丽对仗的行文时,反而要教育学生品读“穷且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毅;当机器人能便捷精准地诊断疾病时,医学教育更要突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温度。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