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陈鹏 赵玥:着眼三个“聚焦”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4-21 09:4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陈鹏 赵玥 (作者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在认识和运用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发展实情制定相应政策。湖北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可着眼于“三个聚焦”,即聚焦人才建设,发挥科教人才优势;聚焦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聚焦枢纽建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 聚焦人才建设,发挥科教人才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本质上是高质量人才驱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鲜明提出了“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的观点。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进行,人才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主体与现实资源。

  武汉在人才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高校数量、科研机构及科研平台存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人才打下良好的科教平台基础,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与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具有强大优势。面对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我们要聚焦人才建设,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四个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快建成高质量人才培育新高地。

  首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落实相关人才政策,全方位支持、帮助人才,全力造就、成就人才,为湖北武汉发展培育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队伍。其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政策互通、资源互通、体系互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格局,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再次,加快以“用”为导向人才链建设,加快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渠道建设,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加快高素质人才链建设。最后,营造人才培育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向上社会风气。

  ■ 聚焦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通过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之中,催生新产业并推动产业链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当前任何国家想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

  当前,武汉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为主要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面对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应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制造强国高地。

  首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驱动为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对标国际先进生产领域,发展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韧性。其次,打造知名品牌产业。要坚持立足优势产业,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再次,完善产业链并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健全产业链图谱,强化上中下游产业联系,补齐产业链短板,为产业链强化发展韧性。

  ■ 聚焦枢纽建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当前经济全球化格局逐步改写并深入发展,要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优化开放布局。同时,聚焦枢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中心枢纽,自古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具有先天畅通南北的区位优势。要坚持聚焦枢纽建设,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首先,强化交通网络建设,打造集航空动能、水运优势、高铁枢纽与公路网络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新时代“九州通衢”。其次,坚持内外开放并重。对内,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聚国内市场动能;对外,加快建设国际循环重要枢纽,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再次,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机遇,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内陆重要连接口与建设支点。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