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湖北年龄最长的桥!673岁元代南桥藏身武汉江夏乡野

新闻中心 > 城区频道 > 江夏

2022-04-07 20:47 来源: 江夏发布
【字体:
  点击江夏发布 关注我哟 ☀ 定期推送江夏每日热门资讯、本土文化 、同城活动、 旅游动态等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注重服务运营!关注我们妥妥没错!(江夏发布)
  一溪流水绕村行,翠柳摇风百鸟鸣,青石板桥人迹少,山花烂漫处处红。
  在江夏区山坡街陈六村大屋饶湾,陌野之间,港汊之上,一座始建于元代1349年的石桥栉风沐雨,历经沧桑数百年,至今保存完好,仍能通行。


  南桥航拍图
  这座桥名叫南桥,有武汉第一桥的说法,是武汉地区乃至湖北省内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桥梁建筑,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1989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4月5日,记者现场探访,追寻这座673岁古桥的故事和传说。
  元代南桥宛如明月倒映水中
  从山坡街驾车开上天子山大道,大约十来分钟,就能看到道路一旁,元代南桥的标志牌。
  连接南桥的小路劈山而开,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此路为近年所建,主要是方便游客参观。青石铺就的小路,径直前行约30米,便是南桥了。


  村民桥上撒网捕鱼
  石桥静静地躺在长满庄稼、灌木与茅草的乡野中,青苔与细小的杂草镶嵌在桥身上,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桥面中间三十二块方形砖石整齐排列,连接东西两岸,使桥面显得格外别致。
  从南桥所在的南桥港一侧远望,石桥拱洞呈半圆形,与其水中倒影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洞。远远看去,该桥就如一轮明月倒映水中。


  宛如一轮明月倒映水中
  桥旁立着一座石碑,上书桥名和南桥简介,介绍了南桥的前世今生。南桥往前走约二三百米,是一座小巧的引桥,只是桥下不再有活水经过,俨然一座陆地桥。
  记者了解到,附近村湾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喜欢来这座桥上散步,抚今思昔。不时还有摄影和旅游爱好者,来此拍摄小桥流水,见证石桥古韵。
  南桥港上,下游约20米处,已新建一座石桥,供人和车辆通行。一古一今,两桥遥望,时光荏苒,历史变迁,流水无言见证。
  673岁的文保古桥仍可以通行
  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馆长刘治云对南桥颇有研究,在他和江卫华编著的《武汉江夏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介绍南桥。
  刘治云介绍,南桥为单孔半圆形,全长36.7米,桥面中间宽6.3米,两端宽7.4米,桥拱跨度为6.9米,桥面距水面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文保单位立碑保护
  “桥体建筑材料为凿磨规整的红砂石块砌筑,局部有少许的青条石修补。桥侧面用大小条石错缝平砌,内拱劵全用花岗岩条石砌建。”刘治云介绍,两边的挡水护坡墙砌成“八”字形,每层条石均采用两横一致的“丁”字形砌筑方式,非常牢固美观。桥身中部用黄土及碎石块填实,桥顶用红砂石板铺砌成路面,“现在因为人迹不多,桥面上长有青苔和杂草,反而增添了南桥的年岁感。”


  桥石刻有建造时间
  刘治云告诉记者,南桥劵顶中部阴刻有“至正九年己丑春江夏南桥—-力鼎”,一行十三字,楷书;桥西头南面镶嵌一块“康熙三十六年”青石碑。岁月侵蚀,这些字多已漫漶不清。
  “从桥上的铭文看,南桥建造的时间为元末至正九年,也就是公元1349年,距今已有673年的历史。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曾加以修葺。”刘治云介绍,据当地大屋饶村所藏的《饶氏宗谱》记载:“迄元至正年间,东山公阡陌云连,外则特建南桥,内则重修墙壁墙里,饶氏群称巨室……”这段记载证明,当地饶姓富户饶东山在修葺饶氏宗庙祠堂的同时,出资修建了南桥。
  刘治云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时,南桥的桥面、拱顶、护水墙都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分别在1985年、1994年、2015年,经过三次保养维修,至今保存完好,仍为南桥港两边村民的往来发挥作用。
  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1989年,南桥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治云介绍,自那时起,江夏区文旅部门还安排了文物保护员进行看护。
  传说当地富户花万两银修桥
  乡野之间,为何存有这么一座规模宏大的桥梁?
  对此,江夏区山坡街文化站负责人陈汉水介绍,在古代,南桥是当地村民通往外界的必经通道,车水马龙,相当繁华。
  陈汉水介绍,据传南桥的前身是一座木桥,七百年前,南桥地区是水陆交通交汇处,是江夏、鄂州、大冶、咸宁生意人来往的主要商道。
  “桥上过往客商络绎不绝,桥下码头每天停泊很多商船。”陈汉水介绍,由于客商多,小小的南桥地区街就热闹起来,有客栈、饭馆、杂货铺、茶馆等,成为繁荣的码头街市。当时,客商频往、寺庙香火旺盛,尤其在清代中期旺极一时,老人们口耳流传的诗句,“一里七星庙,百步十座桥”,形容的就是以南桥为中心,一度繁荣鼎盛的茶马古道,当时茶叶、瓷器经由这里的渡口吞吐,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外国。
  陈汉水告诉记者,当地还有民间传说,记载了南桥修筑往事。
  据说,饶姓东山公经常在南桥茶馆里与客商闲聊修桥之事,其中有一位科姓客商与东山公很谈得来,并交上朋友。于是,东山公就委托他购买修桥石料,并交付一万两银子定金,双方约定第二年春送石科到此修桥,可到了第二年春,东山公左盼右盼,连科姓商人的影子都没看见。原来,科姓商人拿着银子做起生意来,三年后,发了一大笔财,于是衣锦还乡,船至梁子湖中心,原本灿烂的天空突地阴暗起来,一时狂风大作,湖面波浪滔天。科姓商人大惊失色,跪在船头呼天号地,仰天而曰:“老天啊,救救我吧!我知道自己背信于朋友,发了不义之财,我一定会报答朋友的大恩大德。”
  祈祷完毕,由于风高浪急,科姓商人头部不慎撞到船板上昏迷过去,当醒来时,风浪已停息。商人得救后,回到家里立即履诺修桥。南桥竣工后,东山公也完成了心愿。
  陈汉水介绍,上世纪中期,该桥所在处仍然人烟密集,有学校、庙宇、店铺等建筑物,后来历史原因和村民外迁,该桥也因此变得冷冷清清。
  如今南桥成为孤桥,寺庙和茶楼早已归尘,只留下桥面上那条来往窑工独轮车碾压而形成的深凹痕迹,成为这段繁华历史的见证。
  饶姓后人义务守护南桥33年
  作为饶姓东山公的后人,今年70岁的饶浩功是陈六村大屋饶湾人,一直守护着南桥。


  饶浩功夫妻清理南桥杂草
  饶浩功介绍,1985年南桥破损,当地文化部门出资对南桥进行修缮。饶浩功和另外两名村民承接了修缮工作,在文博部门的指导下,他们整整花了几个月时间,南桥修缮事宜才完工。“当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去桥上,很多石料垮塌掉入桥下的港汊中。当时是夏天,我和同伴跳入水中,一块一块地将石头摸出来,再相应地镶嵌入桥梁的缺损地方。”虽然时隔37岁,但饶浩功仍然记得当初的修缮细节。


  饶浩功和妻子姚光明
  1989年起,饶浩功被聘为文物义务保护员,先后多次获评模范义务保护员,这些30多年前的证书,饶浩功仍然当着宝贝一样收藏,成为他护桥的见证。


  饶浩功展示模范义务保护员证书
  “这桥是我们饶家先祖修的,作为后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饶浩功告诉记者,因为正好有庄稼地在南桥附近,他没事就去南桥附近转悠,除除杂草,清理垃圾,巡查安全。“很多人都知道这里藏着一座600多年的古桥,节假日的时候不少人开车来这边参观,钓鱼,我就要劝阻做好卫生、不要损毁南桥。”饶浩功说道。
  “江夏是水乡桥都,据《江夏县志》记载,早在清代之前,收入其中的桥梁建筑计有大小60余座,分布在古驿道与古航道的湖港汊上。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不少已经损毁破损,目前江夏境内还有古桥36座之多。”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太明介绍,江夏区境内湖泊众多、河网纵横,自然少不了古桥的身影,它们见证着沧海桑田、城镇变迁,也正是因为有了桥,才有“小桥,流水,人家”。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古桥渐渐失去功能,正淡出人们的视野。对此,王太明表示,对于南桥等古桥,江夏文旅部门将加大保护力度,精心修缮好这批古桥。同时采取手绘画卷的形式重现南桥辉煌,留住江夏符号和古桥记忆。
  (来源: 极目新闻 )


  为越来越美的江夏点ZAN!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