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捐赠46幅武汉百年建筑油画给光谷这家博物馆,将常设展出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6日,在中国建筑博物馆,青年艺术家贾恒无偿捐赠46幅《百年武汉老建筑》系列作品,将作为建筑博物馆荆楚建筑展厅补充内容向公众常设展出。 本次捐赠也是建筑博物馆成立以来接收到的首批捐赠。

贾恒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作了10年后,去英国游学学习西方艺术,回来之后,考取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研究生,此后作为自由艺术家,从事专业艺术创作。《老建筑》《随安游》《曦光》等作品在武汉美术馆、上海奉贤博物馆等国内外数十家美术馆博物馆呈现个展和群展,部分作品并被中共一大会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永久收藏。

“在国内外看过很多的老建筑,也画过很多老建筑,后来,也开始画武汉的老建筑,武汉每一座老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历史。”贾恒说。《1942年后的汉口码头》《汉口水塔》《武昌老黄鹤楼》《汉口天一阁》《汉口西商跑马场》……老武汉人心中的优秀老建筑,被她浓缩在了一张张油画中。

“希望能通过这些画作,让市民零距离品读武汉老建筑的风貌神韵、探索其前世今生的故事,表达我们的家园共鸣。”贾恒表示。
《百年武汉老建筑》作品展

《1942年后的汉口码头》
时属英租界的江汉关和码头港口,是汉口沿江一带的地标式建筑。不仅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荣辱兴衰,更激励着人们成长奋进,以其宽宏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五湖四海的人,包容着城市百态的故事。

《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水塔现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水塔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远望台)。

《汉口德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高高耸立的钟楼巍峨雄伟,连续拱结构走廊尽显灵巧,而坡折屋顶和陡峭的坡度,流露出浓厚的中北欧建筑风格,一幢高大壮观的德式建筑,德国租界工部局曾是汉口租界最高的建筑之一。

《博学中学教堂》
该教堂建成于1907年,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是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兴建的校园建筑。教堂的原始名叫魏氏纪念礼拜堂,它展现了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

《汉口俄租界工部局》
汉口俄租界是近代中国两个在华俄租界之一(另一个在天津),是汉口娱乐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的汇集地。其工部局建于1902年前后,是俄租界内的最高统治机关。

《汉口法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武昌起义图像史》中收录一张老汉口法租界工部局旧照,就在汉口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界处,图像较为模糊。这件画作房屋面貌清晰,法式建筑特点更为突出,洋溢着优雅复古的法兰西建筑风格。

《汉口日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日租界工部局巡捕房位于当时的租界区,作为日本政府为服务在汉日侨和进行平时租界管理的地方,并在此处执行自制的 “法规”。整个建筑呈梯阶状渐次收进,门窗整齐,细部精美,融入日式简洁建筑风格。

《武昌老黄鹤楼》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码头,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毁于清光绪十年间的一场大火。画家简明地勾勒出百年前黄鹤楼的结构形态和瓦楞墙壁,背景施以白色,给人以遐想,整座楼的感官是一种古拙和飘摇。

《江汉关大楼》
时属英租界的江汉关和码头港口,是汉口沿江一带的地标式建筑。不仅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荣辱兴衰,更激励着人们成长奋进,以其宽宏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五湖四海的人,包容着城市百态的故事。

《1942年后的汉口码头》
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占地面积约53.4万平方米。为武汉近现代建筑中的一组大型公共娱乐建筑,在武汉乃至全国近现代建筑中不多见。上下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灵活,立面丰富多变,屋顶部分错落有序,属欧洲中世纪乡村贵族别墅式风格。

《汉口天一阁》
据文献资料记载,天一阁位于江汉路中山大道,在水塔对面,人们常用于祈福和休闲。上世纪四十年代,天一阁尚保存完好,毁于1948年后,现已无从考证其内部建筑结构。作品中极为深远的云彩,水中缥缈的倒影,与深邃的天一阁形成对比,映照它的“消失成谜”,曾经因武汉屡遭洪灾,还被人们将其默认为祈求上天保平安的场所。

《武昌奥略楼》
当时的奥略楼,可从楼上俯瞰武昌繁华的街市全貌。1907年张之洞的门生为追慕张之洞而建,初名风度楼。张之洞据《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字句,后改名奥略楼。1955年长江大桥修建时已被拆除。

《湖北省老图书馆》
1904年由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创办于蛇山南麓,迄今已过百年,是我国最早省级公共图书馆,也是近代文化教育建筑的作品典范。建筑采用中式大屋顶和现代建筑结合的造型特点,中部主楼前廊有4根大圆柱通贯上下,配以歇山碧瓦、飞檐翘角。

《汉口日本领事馆》
建于1929年-1932年的日本总领事馆位于汉口山海关路2号。1937年8月,日本总领事馆撤出汉口,馆舍被中国抗日军民破坏。武汉沦陷后,总领事馆于10月27日复设,管理武汉及周边地区日侨事宜。画家在此系列作品中,会偶尔将建筑主体外围大面积留白,这是其中一幅。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此楼是原日资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1894年,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英租界江滩开设汉口分行,1921年拆除旧屋,建造4层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632平方米,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麻石外墙一直到顶。

《汉口美国领事馆》
汉口被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第二个月,美国即在汉设立了领事馆,1905年,美国领事馆迁至汉口。整幢建筑外立面起伏舒展,愈往上愈轻盈,极具流动感,两街转角的四层八角塔,宛然欧州中世纪城堡。

《汉口俄商新泰大楼》
1886年俄国新泰砖茶厂在汉办厂,1921年投资始建这座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营造厂施工,1924年落成。大楼为古典主义建筑,顶部设有穹顶塔楼,五层钢筋混泥土结构,外部仿麻石饰面,横向采有三段式构图,腰线水平向划分,平窗设计。

《武汉钢铁厂》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最初的汉阳铁厂建成。1955年,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建成投产。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大清银行汉口分行》
大清银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原为清政府的户部银行。成立目的主要是为了整理币制而设,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是第一家中央银行。

《襄河码头》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造福一方,这条堤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清代诗人吴淇有一首描写汉口的诗句:“雄镇曾闻夏口名,河山百战未全更。竞流汉水趋江水,夹岸吴城对楚城。”湛蓝的夜空,一抹夕阳尚未褪去,码头上有人将要回家,有人还在劳作。

《巴公房子》
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为汉口俄租界的标志性建筑。资料记载,巴公房子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高5层,有220套房间,为汉口当年最大体量的高档公寓。房主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大巴公”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兄弟。

《华俄道胜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大楼设于1896年,坐落在汉口俄租界江滩。1926年停业后,此楼成为当年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宋庆龄曾住在二楼,现为“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地面4层,每层楼窗户造型各异,整座楼富于变化,造型匀称,是一幢造型简洁明快的新古典建筑。

《东正教亚历山大堂》
原名阿列克桑德涅夫堂,位于为当时的俄租界。19世纪末,数家俄国砖茶厂在汉口经营规模扩大后,东正教堂也成为当时俄国势力繁盛的缩影。1885年,教堂正式开建,落成后由俄国驻北京东正教总会的大司祭曾到汉口主持开堂仪式。1891年俄皇太子(尼古拉二世、最后一任沙皇)因新泰砖茶厂25周年庆典参加了盛大的宗教活动。此建筑风格充满一种异域风情的浪漫主义色彩。

《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大楼原为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革命党即在此楼组建成革命军政府。作品背景运用了大量湖蓝来表现宁静感,天空点缀白云,一片祥和,再现了当时人们对革命信仰的理解与坚持。

《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
民间简称为“一纱”,是武汉首家由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纺织工厂,1951年完成公私合营,1970年改名为“武汉第六棉纺织厂”,于1999年破产。画家以肯定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钟楼突出而挺拔,表现了建筑的雄伟气派,巧妙成角透视构图使建筑具有深远的张力。

《汉口德国领事馆》
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汉口一元路2号,为一幢二层砖混结构维多利亚建筑,建筑面积3202平方米,现为武汉市政府办公地。此建筑特点方正大气,开阔有力,四面门窗,采光通透。浅色的墙壁上和四周的巷廊中没有太多复杂的装饰,简明中显高贵。老树、古建筑,经过装饰描写点染无不呈现为鲜活的形象,笔意赋予建筑以艺术生命。

《汉口民众乐园》
汉口新民众乐园,始建于1919年,始名“汉口新市场”,在解放前与天津劝业场、上海大世界并称为三大娱乐场。建筑群是一座临街7层圆顶大厅门楼和两翼3层楼房(“凹”平面),及雍和厅(杂技)、大舞台、新舞台等分区。“以形下之器,追求形上之道”,画家用充满审视与回味的手法表现了这栋作为汉口历史缩影代表的老建筑。通透的线条感,概括了当年的浮华,褪去的辉煌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汉阳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一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整幅作品着眼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抽象维度,勾勒出建筑的主体样貌,不拘泥于细节,概括地描绘出晴川阁的寂静恬淡。远处山川隐现,近处草木融合,呈现出唯美的晨色春意。

《武昌吊脚楼》
武昌巡司河,因明代设置巡检司而得名。古称里河,旧时这里也曾是一条风光迤逦的古老小河,她是萦绕武昌古城的护城河,也是百姓的保护神。码头边上的吊脚楼,适宜于岸边的渔民居住,水陆两相宜,有着独特的韵味。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1902年设立,1949年武汉解放后停止营业。这幢洋建筑融合了法国18世纪洛可可建筑艺术的精华。2层砖木结构,立面采用晚期文艺复兴三段式构图,厚重的底座用条石砌筑,糅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柱式、山花是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建筑珍品,配上精美的砖雕柱头,雍容华贵。

《洪山宝塔》
原塔于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实为鄂中第一,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

《武昌长春观》
长春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场所之一。元朝时,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处机来到这里修炼和传教,在明朝和清朝又继续扩建。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太清殿、三皇殿等,布局紧凑,规模宏大,位于今天的武昌大东门。

《昙华林瑞典教区》
瑞典教区属北欧风格建筑,1890年建成,为该会在中国的最大教区。砖木结构为主要建构材料和模式,外柱廊采取券拱式。现在的大院,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大门楼、主教楼、领事馆、神职人员用房、以及瑞典人早年开办的真理中学老斋舍。

《武昌徐源泉故居》
徐源泉故居,也称为徐源泉公馆,位于武昌县华林141号原武警大院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为主的甲栋是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

《大智门火车站》
大智门火车站建于1903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是一幢法式风格建筑。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不仅是记载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活文物,它也见证了保卫武汉的日日夜夜。

《英商太古洋行旧址》
太古洋行是一家老牌英资洋行,清朝时就已从事与中国的贸易。建筑面积1971.27平方米,呈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为清水墙,平面呈“凹”字形,高台阶入口,上部分作平台。门窗均作拱券形,首层窗楣作放射状花饰,平顶带女儿墙,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画面中建筑本身的灰色调,高纯度的红色房顶、重色线的勾勒与叠加使整幅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
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4645平方米。创汉口建筑之新风,是武汉现代派建筑的里程碑。为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现代派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外墙用红色涂料粉饰。画家用色浓淡相宜,布面油画上却能出现水墨意味。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把自然环境美与建筑造型美融同时入到诗情画意之中。

《古德寺》
古德寺创建于1877年,原名为“古德茅蓬”。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具有异域建筑风格,装饰精美华丽,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为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历史价值。

《璇宫饭店》
璇宫饭店建于1928年,1931年正式营业,是湖北省最悠久的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的三星级酒店。整幢大楼共五层,造型融西方的古典与现代的摩登相结合。饭店大门为摩登的旋转大门,附墙与楼顶处的塔亭均以圆柱装饰。临街的圆弧形观景阳台,远远望去,建筑立面有圆有方,凹凸有致,活泼浪漫。夜景中,那写满辉煌记忆的百年老店,文脉深蕴的古典欧式建筑,勾勒出江汉路上一道最美天际线。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请到现场观看
更多阅读 (点击图片可查看) ▼

“太空飞船”降临,《T游光谷》带你走进省科技馆新馆

©中国光谷 投稿邮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体中心 来源 | 中国建筑科技馆 编辑 | 施佳敏
编审 | 康鹏 审核 | 翟磊
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击! 让更多人看 到 ▼

贾恒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作了10年后,去英国游学学习西方艺术,回来之后,考取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研究生,此后作为自由艺术家,从事专业艺术创作。《老建筑》《随安游》《曦光》等作品在武汉美术馆、上海奉贤博物馆等国内外数十家美术馆博物馆呈现个展和群展,部分作品并被中共一大会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永久收藏。

“在国内外看过很多的老建筑,也画过很多老建筑,后来,也开始画武汉的老建筑,武汉每一座老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历史。”贾恒说。《1942年后的汉口码头》《汉口水塔》《武昌老黄鹤楼》《汉口天一阁》《汉口西商跑马场》……老武汉人心中的优秀老建筑,被她浓缩在了一张张油画中。

“希望能通过这些画作,让市民零距离品读武汉老建筑的风貌神韵、探索其前世今生的故事,表达我们的家园共鸣。”贾恒表示。
《百年武汉老建筑》作品展

《1942年后的汉口码头》
时属英租界的江汉关和码头港口,是汉口沿江一带的地标式建筑。不仅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荣辱兴衰,更激励着人们成长奋进,以其宽宏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五湖四海的人,包容着城市百态的故事。

《汉口水塔》
汉口水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水塔现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水塔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楼梯间有木制转梯,可登钟楼(远望台)。

《汉口德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高高耸立的钟楼巍峨雄伟,连续拱结构走廊尽显灵巧,而坡折屋顶和陡峭的坡度,流露出浓厚的中北欧建筑风格,一幢高大壮观的德式建筑,德国租界工部局曾是汉口租界最高的建筑之一。

《博学中学教堂》
该教堂建成于1907年,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是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兴建的校园建筑。教堂的原始名叫魏氏纪念礼拜堂,它展现了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

《汉口俄租界工部局》
汉口俄租界是近代中国两个在华俄租界之一(另一个在天津),是汉口娱乐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的汇集地。其工部局建于1902年前后,是俄租界内的最高统治机关。

《汉口法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武昌起义图像史》中收录一张老汉口法租界工部局旧照,就在汉口中山大道与岳飞街交界处,图像较为模糊。这件画作房屋面貌清晰,法式建筑特点更为突出,洋溢着优雅复古的法兰西建筑风格。

《汉口日租界工部局巡捕房》
日租界工部局巡捕房位于当时的租界区,作为日本政府为服务在汉日侨和进行平时租界管理的地方,并在此处执行自制的 “法规”。整个建筑呈梯阶状渐次收进,门窗整齐,细部精美,融入日式简洁建筑风格。

《武昌老黄鹤楼》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码头,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毁于清光绪十年间的一场大火。画家简明地勾勒出百年前黄鹤楼的结构形态和瓦楞墙壁,背景施以白色,给人以遐想,整座楼的感官是一种古拙和飘摇。

《江汉关大楼》
时属英租界的江汉关和码头港口,是汉口沿江一带的地标式建筑。不仅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荣辱兴衰,更激励着人们成长奋进,以其宽宏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五湖四海的人,包容着城市百态的故事。

《1942年后的汉口码头》
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占地面积约53.4万平方米。为武汉近现代建筑中的一组大型公共娱乐建筑,在武汉乃至全国近现代建筑中不多见。上下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灵活,立面丰富多变,屋顶部分错落有序,属欧洲中世纪乡村贵族别墅式风格。

《汉口天一阁》
据文献资料记载,天一阁位于江汉路中山大道,在水塔对面,人们常用于祈福和休闲。上世纪四十年代,天一阁尚保存完好,毁于1948年后,现已无从考证其内部建筑结构。作品中极为深远的云彩,水中缥缈的倒影,与深邃的天一阁形成对比,映照它的“消失成谜”,曾经因武汉屡遭洪灾,还被人们将其默认为祈求上天保平安的场所。

《武昌奥略楼》
当时的奥略楼,可从楼上俯瞰武昌繁华的街市全貌。1907年张之洞的门生为追慕张之洞而建,初名风度楼。张之洞据《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字句,后改名奥略楼。1955年长江大桥修建时已被拆除。

《湖北省老图书馆》
1904年由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创办于蛇山南麓,迄今已过百年,是我国最早省级公共图书馆,也是近代文化教育建筑的作品典范。建筑采用中式大屋顶和现代建筑结合的造型特点,中部主楼前廊有4根大圆柱通贯上下,配以歇山碧瓦、飞檐翘角。

《汉口日本领事馆》
建于1929年-1932年的日本总领事馆位于汉口山海关路2号。1937年8月,日本总领事馆撤出汉口,馆舍被中国抗日军民破坏。武汉沦陷后,总领事馆于10月27日复设,管理武汉及周边地区日侨事宜。画家在此系列作品中,会偶尔将建筑主体外围大面积留白,这是其中一幅。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此楼是原日资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1894年,横滨正金银行在汉口英租界江滩开设汉口分行,1921年拆除旧屋,建造4层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建筑面积5632平方米,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麻石外墙一直到顶。

《汉口美国领事馆》
汉口被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第二个月,美国即在汉设立了领事馆,1905年,美国领事馆迁至汉口。整幢建筑外立面起伏舒展,愈往上愈轻盈,极具流动感,两街转角的四层八角塔,宛然欧州中世纪城堡。

《汉口俄商新泰大楼》
1886年俄国新泰砖茶厂在汉办厂,1921年投资始建这座大楼,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营造厂施工,1924年落成。大楼为古典主义建筑,顶部设有穹顶塔楼,五层钢筋混泥土结构,外部仿麻石饰面,横向采有三段式构图,腰线水平向划分,平窗设计。

《武汉钢铁厂》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最初的汉阳铁厂建成。1955年,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建成投产。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大清银行汉口分行》
大清银行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原为清政府的户部银行。成立目的主要是为了整理币制而设,铸造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是第一家中央银行。

《襄河码头》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造福一方,这条堤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清代诗人吴淇有一首描写汉口的诗句:“雄镇曾闻夏口名,河山百战未全更。竞流汉水趋江水,夹岸吴城对楚城。”湛蓝的夜空,一抹夕阳尚未褪去,码头上有人将要回家,有人还在劳作。

《巴公房子》
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为汉口俄租界的标志性建筑。资料记载,巴公房子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高5层,有220套房间,为汉口当年最大体量的高档公寓。房主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戚,“大巴公”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兄弟。

《华俄道胜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大楼设于1896年,坐落在汉口俄租界江滩。1926年停业后,此楼成为当年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宋庆龄曾住在二楼,现为“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地面4层,每层楼窗户造型各异,整座楼富于变化,造型匀称,是一幢造型简洁明快的新古典建筑。

《东正教亚历山大堂》
原名阿列克桑德涅夫堂,位于为当时的俄租界。19世纪末,数家俄国砖茶厂在汉口经营规模扩大后,东正教堂也成为当时俄国势力繁盛的缩影。1885年,教堂正式开建,落成后由俄国驻北京东正教总会的大司祭曾到汉口主持开堂仪式。1891年俄皇太子(尼古拉二世、最后一任沙皇)因新泰砖茶厂25周年庆典参加了盛大的宗教活动。此建筑风格充满一种异域风情的浪漫主义色彩。

《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大楼原为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革命党即在此楼组建成革命军政府。作品背景运用了大量湖蓝来表现宁静感,天空点缀白云,一片祥和,再现了当时人们对革命信仰的理解与坚持。

《武昌第一纱厂办公楼》
民间简称为“一纱”,是武汉首家由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纺织工厂,1951年完成公私合营,1970年改名为“武汉第六棉纺织厂”,于1999年破产。画家以肯定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钟楼突出而挺拔,表现了建筑的雄伟气派,巧妙成角透视构图使建筑具有深远的张力。

《汉口德国领事馆》
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汉口一元路2号,为一幢二层砖混结构维多利亚建筑,建筑面积3202平方米,现为武汉市政府办公地。此建筑特点方正大气,开阔有力,四面门窗,采光通透。浅色的墙壁上和四周的巷廊中没有太多复杂的装饰,简明中显高贵。老树、古建筑,经过装饰描写点染无不呈现为鲜活的形象,笔意赋予建筑以艺术生命。

《汉口民众乐园》
汉口新民众乐园,始建于1919年,始名“汉口新市场”,在解放前与天津劝业场、上海大世界并称为三大娱乐场。建筑群是一座临街7层圆顶大厅门楼和两翼3层楼房(“凹”平面),及雍和厅(杂技)、大舞台、新舞台等分区。“以形下之器,追求形上之道”,画家用充满审视与回味的手法表现了这栋作为汉口历史缩影代表的老建筑。通透的线条感,概括了当年的浮华,褪去的辉煌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汉阳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一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整幅作品着眼艺术感染力和历史抽象维度,勾勒出建筑的主体样貌,不拘泥于细节,概括地描绘出晴川阁的寂静恬淡。远处山川隐现,近处草木融合,呈现出唯美的晨色春意。

《武昌吊脚楼》
武昌巡司河,因明代设置巡检司而得名。古称里河,旧时这里也曾是一条风光迤逦的古老小河,她是萦绕武昌古城的护城河,也是百姓的保护神。码头边上的吊脚楼,适宜于岸边的渔民居住,水陆两相宜,有着独特的韵味。

《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1902年设立,1949年武汉解放后停止营业。这幢洋建筑融合了法国18世纪洛可可建筑艺术的精华。2层砖木结构,立面采用晚期文艺复兴三段式构图,厚重的底座用条石砌筑,糅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柱式、山花是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建筑珍品,配上精美的砖雕柱头,雍容华贵。

《洪山宝塔》
原塔于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实为鄂中第一,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

《武昌长春观》
长春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场所之一。元朝时,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处机来到这里修炼和传教,在明朝和清朝又继续扩建。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太清殿、三皇殿等,布局紧凑,规模宏大,位于今天的武昌大东门。

《昙华林瑞典教区》
瑞典教区属北欧风格建筑,1890年建成,为该会在中国的最大教区。砖木结构为主要建构材料和模式,外柱廊采取券拱式。现在的大院,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大门楼、主教楼、领事馆、神职人员用房、以及瑞典人早年开办的真理中学老斋舍。

《武昌徐源泉故居》
徐源泉故居,也称为徐源泉公馆,位于武昌县华林141号原武警大院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为主的甲栋是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

《大智门火车站》
大智门火车站建于1903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是一幢法式风格建筑。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不仅是记载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活文物,它也见证了保卫武汉的日日夜夜。

《英商太古洋行旧址》
太古洋行是一家老牌英资洋行,清朝时就已从事与中国的贸易。建筑面积1971.27平方米,呈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为清水墙,平面呈“凹”字形,高台阶入口,上部分作平台。门窗均作拱券形,首层窗楣作放射状花饰,平顶带女儿墙,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画面中建筑本身的灰色调,高纯度的红色房顶、重色线的勾勒与叠加使整幅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
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4645平方米。创汉口建筑之新风,是武汉现代派建筑的里程碑。为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现代派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外墙用红色涂料粉饰。画家用色浓淡相宜,布面油画上却能出现水墨意味。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把自然环境美与建筑造型美融同时入到诗情画意之中。

《古德寺》
古德寺创建于1877年,原名为“古德茅蓬”。1921年始建现有的大雄宝殿,后来发展成为占地两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禅寺”。全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仿照缅甸阿难陀寺建造,具有异域建筑风格,装饰精美华丽,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为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历史价值。

《璇宫饭店》
璇宫饭店建于1928年,1931年正式营业,是湖北省最悠久的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的三星级酒店。整幢大楼共五层,造型融西方的古典与现代的摩登相结合。饭店大门为摩登的旋转大门,附墙与楼顶处的塔亭均以圆柱装饰。临街的圆弧形观景阳台,远远望去,建筑立面有圆有方,凹凸有致,活泼浪漫。夜景中,那写满辉煌记忆的百年老店,文脉深蕴的古典欧式建筑,勾勒出江汉路上一道最美天际线。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请到现场观看
更多阅读 (点击图片可查看) ▼

“太空飞船”降临,《T游光谷》带你走进省科技馆新馆

©中国光谷 投稿邮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体中心 来源 | 中国建筑科技馆 编辑 | 施佳敏
编审 | 康鹏 审核 | 翟磊
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击! 让更多人看 到 ▼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